初到杭州宿三潭晓起望湖

照眼西湖今始过,晓钟真奈不眠何。
断虹带雨生初日,森柳排山覆晚荷。
浅水蓬莱行再见,两堤菱芡已无多。
平时梦想江山处,不独伤心唤渡河。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初到杭州宿三潭晓起望湖》是近代诗人黄节的一首诗,表达了作者初次来到杭州西湖时的感受和对自然美景的赞美。诗中不仅描绘了西湖的美景,还蕴含了深厚的文化意义和艺术价值。下面将对这首诗及其内容进行详细介绍:

  1. 作品原文
    照眼西湖今始过,
    晓钟真奈不眠何。
    断虹带雨生初日,
    森柳排山覆晚荷。
    浅水蓬莱行再见,
    两堤菱芡已无多。

  2. 诗词赏析

  • “照眼西湖今始过”:这句话传达了作者初见西湖时的震撼与惊艳。西湖之美,如在眼前展开,让诗人难以移开视线。
  • “晓钟真奈不眠何”:晓钟之声让人无法入眠,反映了西湖美景带来的无尽遐想和内心的澎湃情感。
  • “断虹带雨生初日”:描写了清晨时分,阳光初升,天空中的彩虹被细雨笼罩,形成了一幅美丽的景象。
  • “森柳排山覆晚荷”:晚风中的柳树仿佛排山倒海般地覆盖着荷花,展现了西湖傍晚时分的宁静与和谐。
  • “浅水蓬莱行再见,两堤菱芡已无多”:这句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留恋之情,曾经繁盛的水域如今显得稀少,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和自然的变化。
  1. 文化背景:《初到杭州宿三潭晓起望湖》创作于近代(大约在20世纪初),当时中国社会经历了巨大的变革,许多文人墨客开始关注传统文化和自然之美。黄节作为近代著名诗人和学者,其作品中往往流露出深沉的文化意识和对自然的热爱。这首诗便是在这种背景下创作出来的,反映了作者对西湖这一自然景观的深厚感情以及对中国古典文化的传承。

  2. 艺术手法

  • 黄节的诗歌语言简练而富有画面感,通过对西湖美景的细腻描绘,使读者仿佛置身于诗人所描绘的场景之中。
  • 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 结构上采用了起承转合的结构形式,使得全诗层次分明,逻辑清晰。
  1. 历史意义:《初到杭州宿三潭晓起望湖》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也承载了一定的历史意义。它记录了清末民初时期人们对自然美景的向往与追求,以及中国传统文化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哲学思想。同时,这首诗也为后来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宝贵的素材和启示。

黄节的《初到杭州宿三潭晓起望湖》不仅是一首美丽的诗歌,更是一扇打开中国古典美学和文化宝库的窗口。通过这首诗,不仅可以感受到诗人对自然美的深刻感悟和热爱,还可以体会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影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