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灵隐寺见洪杨劫后遗迹

一峰迎日满清晖,绿瓦红墙委断扉。
去劫百年犹未复,烂泥诸佛竟谁皈。
古无创业残文教,水欲分湖涌翠微。
曾为敕题金碧榜,空山无罪亦招非。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文学作品《过灵隐寺见洪杨劫后遗迹》是一首七言律诗,由近现代诗人黄节创作。该作品通过描绘灵隐寺的历史背景和自然景观,表达了诗人对历史沧桑的感慨以及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以下是对该作品的具体介绍:

  1. 诗歌原文
    一峰迎日满清晖,绿瓦红墙委断扉。
    去劫百年犹未复,烂泥诸佛竟谁皈。
    古无创业残文教,水欲分湖涌翠微。

  2. 诗歌赏析

  • 意象生动:这首诗以灵隐寺为主体,通过“一峰”、“清晖”、“绿瓦红墙”等形象描写,构建出一个宁静而古老的寺庙景象。这些意象不仅描绘了寺庙的外观,也暗示了历史的沉淀与时间的流逝。
  • 情感深沉:诗人通过对寺庙废墟的描述,表达了对历史的哀思和对文明消逝的惋惜。同时,也流露出一种超脱物外的淡然和对自然之美的赞叹。
  • 哲理意味:诗中的“去劫百年犹未复,烂泥诸佛竟谁皈”一句,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意味,反映出诗人对于信仰、理想和人类存在意义的思考。这种思考超越了具体的历史事件,触及了人类共同的精神追求。
  • 艺术价值:作为一首七言律诗,《过灵隐寺见洪杨劫后遗迹》在艺术上具有一定的价值。它不仅体现了中国古典诗歌的形式美,也展现了诗人独特的审美情趣和艺术才华。
  1. 文化背景
  • 历史事件:诗中提到的“洪杨劫后遗迹”,指的是太平天国运动后遗留下的遗址。这场运动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了深刻的烙印,对中国文化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寺庙历史:灵隐寺是中国历史悠久的佛教名刹之一,其建筑风格和文化底蕴反映了中国宗教文化的深厚底蕴。黄节通过描写灵隐寺的遗迹,间接表达了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的尊重和怀念。
  1. 创作背景
  • 创作年代:黄节是近现代诗人,生活在一个动荡的历史时期,他的诗作往往带有时代的痕迹和历史的色彩。因此,《过灵隐寺见洪杨劫后遗迹》的创作背景可能与当时的历史环境和社会氛围紧密相关。
  • 个人经历:黄节的个人经历也可能影响了他的诗歌创作。作为一个深受传统文化熏陶的文人,他对历史事件和文化遗迹有着深厚的感情,这也反映在他的诗歌中。

《过灵隐寺见洪杨劫后遗迹》不仅是一首诗歌,更是一部蕴含丰富历史信息和艺术价值的文学作品。通过对这首诗的深入解读,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的文化和历史,以及诗人对它们的独特感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