惶恐滩头放棹回,独披空翠上高台。
天留砥柱双江合,地耸云屏五岭开。
老树饱霜眠涧底,断崖衔日枕城隅。
道人为报乡关信,大庾花先著早梅。
登八镜台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登八镜台》是清代诗人冯锡镛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作品:
诗歌原文:惶恐滩头放棹回,独披空翠上高台。天留砥柱双江合,地耸云屏五岭开。老树饱霜眠涧底,断崖衔日枕城隈。道人为报乡关信,大庾花先著早梅。
作者介绍:冯锡镛字鸣虞,号侣笙,南海人,有《倚松阁诗钞》等著作传世。其诗作在文学史上具有一定的地位和影响力。
诗歌赏析:《登八镜台》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和内心情感的表达,展现了一种宁静而深远的美。诗人从“惶恐滩头放棹回”开始,通过“独披空翠上高台”表达了自己对大自然的敬畏和欣赏,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超脱。接下来三句“天留砥柱双江合,地耸云屏五岭开”则进一步描绘了赣州的自然风光,既有宏大的山川景象,又有细腻的植物描写,形成了一幅生动的自然画面。最后一句“道人为报乡关信,大庾花先著早梅”,则巧妙地将个人情感与家乡景色融为一体,使得整首诗不仅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还蕴含着深厚的情感内涵。
文化背景:这首诗创作于清代,这一时期的中国文学正处于一个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不仅继承了前代的优秀传统,还积极吸收了外来文化的影响,使得文学表现形式更加丰富多样。同时,由于社会动荡和政治变革,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也表现出了强烈的时代感和社会责任感。
《登八镜台》不仅是一首充满艺术美感的诗歌,也是冯锡镛这位清代诗人对自己所处时代的深刻反映。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不仅可以感受到古代文人对自然美的追求和表达,还可以从中汲取到对生活、自然的热爱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