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沙连在万山中,一屿环湖映碧空。
员顶净明傍作屋,渡头烟火小舟通。
咏水沙连社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咏水沙连社》是黄叔璥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作于清代,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素养和独特的艺术视角。以下是对这首作品的具体介绍:
- 诗歌创作背景
- 作者介绍:黄叔璥(清顺天大兴人,字玉圃,晚号笃斋),康熙四十八年进士,历任户部主事、吏部员外郎、御史等职,后以老致仕,家居七年卒。
- 创作时间:具体创作时间不详,但根据作品风格推测可能为清朝中后期。
- 诗歌内容解读
- 首联分析:诗的开篇“水沙连在万山中,一屿环湖映碧空”,描绘了水沙连地理位置的独特性和自然景观的美丽。这里的“万山中”突出了该处的自然环境之壮观,而“一屿环湖映碧空”则形容了这个岛屿的孤立与周围的湖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 颔联赏析:“员顶净明傍作屋,渡头烟火小舟通”,这句通过描写岛上的居民生活,展示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画面。其中,“员顶净明”形象地描绘了山峰的轮廓清晰可见,“傍作屋”意味着这些山峰被开发利用,成为人们居住的地方。而“渡头烟火小舟通”则生动地描绘了渔民的生活场景,以及他们与大自然之间的联系。
- 尾联评价:整首诗的语言简洁明了,意境深远,通过对自然景观和社会生活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和谐共生的理想追求。
- 诗人生平影响
- 学术成就:黄叔琳弟黄叔璥以其深厚的儒学修养和卓越的政治才能著称。他不仅在科举考试中成绩优异,还在政治上有显著的贡献,曾担任江南常镇扬道等重要职务。
- 文化贡献:除了政治生涯外,黄叔璥还致力于学术研究和文化传播,著有《广字义》、《近思录集注》、《南台旧闻》、《南征纪程》、《中州金石考》等多部著作,对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 诗歌艺术特色
- 精炼的用词:黄叔璥在《咏水沙连社》中巧妙地运用了精炼而富有画面感的词汇,如“水沙连在万山中”,“员顶净明傍作屋”,使得整个画面跃然纸上,读者仿佛能够亲眼所见那宁静而美丽的景色。
- 意象的运用:在这首诗中,黄叔璥巧妙地运用了自然与人文景观的意象,将山水之美与人的生活紧密相连,展现了一种和谐共生的理想状态。例如,通过对岛屿、山峰、小舟等自然景观的描述,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想画面。
- 诗歌历史地位
- 时代背景:这首诗作反映了清朝中后期的社会风貌和文人的审美追求,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在当时社会动荡不安的背景下,文人往往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社会责任感。
- 文学价值:黄叔璥的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了研究清朝文人诗歌的重要作品之一。它不仅展现了诗人的个人才华,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风貌,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在进一步欣赏和学习黄叔璥的《咏水沙连社》时,可以关注以下几点:
- 深入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象征意义,体会诗人的情感世界。
- 研究诗人的生平和时代背景,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和历史意义。
- 比较阅读类似的文学作品,探索不同文人的艺术风格和审美取向。
《咏水沙连社》作为黄叔璥的一部代表作,不仅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独特的艺术视角,也为后人提供了了解清朝文人生活和思想的重要窗口。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鉴赏,不仅能提升自身的文学素养,也能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