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日枕上作

簟凄镫磊夜孤清,卧病空堂月半明。
我已思归眠不得,乱虫莫更作秋声。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十日枕上作》是清末近现代初冯煦的作品,其内容涉及对疾病与孤独的深刻反思。在文学领域,它不仅是冯煦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当时社会环境的一种映射。下面将详细介绍该作品:

  1. 作者介绍
  • 作者简介:《十日枕上作》的作者是清朝末年的诗人、词人冯煦。他的字为梦华,号蒿庵,金坛人,曾中过光绪丙戌一甲三名进士,官至安徽巡抚。他的一生可谓多才多艺,不仅在科举考试中取得了显著成绩,而且在诗歌和词赋方面也有着深厚的造诣,著有《蒿庵类稿》等。
  1. 作品原文
  • 原文节选:簟凄镫磊夜孤清,卧病空堂月半明。我已思归眠不得,乱虫莫更作秋声。
  • 诗句赏析:这首诗通过简洁而富有画面感的语言,描绘了一个因病卧床的人的夜晚感受。首句“簟凄灯磊夜孤清”营造了一种寂静而又凄凉的氛围,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寂寞。第二句“卧病空堂月半明”则通过“空堂”二字,表达了诗人身处空旷之地,四周无人陪伴的孤独感。最后两句“我已思归眠不得,乱虫莫更作秋声”,则是诗人内心情绪的具体体现,既有对自由的向往,又有对现实的无奈,展现了一种复杂的心理变化。
  1. 创作背景
  • 时代背景:这首诗创作于清末近现代初,这是一个国家动荡、社会转型的时期。社会的变迁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许多人因各种原因陷入困境,无法找到归属感和安宁。
  • 个人经历:冯煦本人的生活轨迹也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状况。他曾中进士,但并未能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反而因为政治斗争而遭受挫折。晚年的他,更是经历了从政到隐居的转变,这种经历在他的作品中得到了深刻的反映。

《十日枕上作》不仅仅是一首普通的诗歌,它承载着作者对生活的感慨、对社会的观察以及对未来的展望。通过对这首作品的学习和欣赏,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典文学的魅力,也能从中汲取生活的智慧和启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