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辉濯寒魄,景象恒过清。
止于枕上看,不可立中庭。
枕上一尺光,中庭千里横。
千里多伤悲,一尺已峥嵘。
贫病赏明月,更无丝竹声。
但言此夜好,已完看月情。
始知天有月,不为贫病明。
寒夜月仿孟东野体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寒夜月仿孟东野体》是明代诗人黄宗羲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下面将详细解析这首诗的内容、意义以及作者黄宗羲的其他作品:
诗歌原文:霜辉濯寒魄,景象恒过清。止于枕上看,不可立中庭。枕上一尺光,中庭千里横。千里多伤悲,一尺已峥嵘。贫病赏明月,更无丝竹声。但言此夜好,已完看月情。始知天有月,不为贫病明。
诗歌注释:在这首诗中,“孟东野体”指的是唐代孟浩然的诗风,以清新自然、简洁明了著称。黄宗羲在这首诗中模仿了这种风格,力求表达一种朴素、真挚的情感。
诗歌背景:这首诗创作于明末清初,这是一个社会动荡、文化转型的时代。黄宗羲作为一位思想家和历史家,其作品中常常体现出对时代的深刻思考和个人情感的抒发。这首诗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反映了诗人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生活状态和思想感受。
诗歌赏析:这首诗的意象丰富,语言简练。首句“霜辉濯寒魄”描绘了夜晚的寒冷与月光的明亮,为全诗奠定了基调。接下来的几句通过比喻,表达了诗人对人生苦短、美景难逢的感慨。最后两句则以反问的方式,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真谛的思考。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展现了黄宗羲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独特的审美观。
作者简介:黄宗羲(1610~1695),字太冲,号南雷,浙江余姚人,是中国明末清初的重要思想家、历史学家和文学家。他是“三大儒”之一,对明清之际的思想和文化有着重要影响。除了在政治和学术上的成就外,黄宗羲还是一位多才多艺的文人,其诗词文章皆有可观之处,尤其是他的文学作品,更是体现了他对人生和社会的深刻洞察。
《寒夜月仿孟东野体》不仅展示了黄宗羲的文学才华,也反映了他在特定历史时期的思想和情感世界。通过对这首诗的深入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黄宗羲的作品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