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洋远渡度重阳,载酒寻花花正黄。
文苑连朝开霁色,春台九月着罗裳。
种来桃李新多实,培得芝兰旧有香。
今日登高临海国,奎光一点上扶桑。
重阳海东书院
介绍
重阳海东书院是位于台湾台南的一处古代书院,始建于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由台厦道梁文煊所建。以下是对重阳海东书院的介绍:
历史沿革:重阳海东书院最初是由台厦道梁文煊于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所建,位置在宁南坊学宫西侧,靠近今天的忠义国小校内。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台厦道陈大辇重整书院后改为岁科二试考棚使用。乾隆四年(1739年),巡台御史单德谟在东安坊县学宫左边兴建考院,此时的海东书院几乎荒废。乾隆五年(1740年),台湾道刘良璧重修书院,并选诸生肄业其中,故书院具有准儒学的地位。
建筑特点:重阳海东书院的建筑风格与福州鳌峰书院类似,均具有典型的古代书院特征。刘良璧制定的“明大义、端学则、务实学、崇经史、正文体、慎交游”六则学规为书院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文化贡献:杨二酉为书院撰写的《海东书院记》中称其可与福州鳌峰书院并峙,他并为书院题有“海天云汉”匾。杨二酉作为主讲,提倡学术和道德的重要性,对书院的教育理念产生深远影响。
教育发展:在杨二酉的主持下,海东书院不仅恢复了书院的教学功能,更成为培育人才的重要场所。在乾隆五年,书院被赋予与省一级书院相仿的地位,开始承担更多的教育职责和文化传承任务。
艺术特色:重阳海东书院不仅是一个教育机构,也是文化艺术的重要发源地。杨二酉的《重阳过海东书院》诗作便是其中的佳作之一,展示了书院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文人雅士的文化追求。
现代影响:在现代社会中,重阳海东书院依然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它不仅是台湾传统文化的象征,也是研究清代台湾教育的宝贵资料。通过对海东书院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台湾的历史发展及其在中华文化中的重要作用。
重阳海东书院作为一所历史悠久的书院,见证了台湾文化的演变与发展,对于研究和理解台湾的历史、文化以及教育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