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墨岩

何年片墨悬,磨人自今古。
文字障未空,山水亦良苦。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翰墨岩》是明代诗人黄毓祺所作的一首古诗词。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作者介绍
  • 黄毓祺(1579-1649),字介之,号大愚,南直隶常州府江阴县今属江苏省)人。他是一位明末抗清义士,以诗名天下,与高启并称“南黄北高”,在诗歌界享有崇高地位。其作品多表现了对国家兴亡、社会现实的深刻感慨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1. 诗歌原文
    何年片墨悬?磨人自今古。文字障未空,山水亦良苦。

  2. 诗歌解析

  • 主题内容:《翰墨岩》表达了诗人对于文化传承和自然景观的深切关注。首句“何年片墨悬”意味着时间的久远和文化的积淀,暗示着书法艺术和文学创作的不朽价值;而“磨人自今古”则揭示了这些文化遗产对社会的影响和作用,它们像一把把锋利的刀,不断地割磨人们的心灵,促使人们深思。最后两句“文字障未空,山水亦良苦”则描绘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画面,但这种和谐并非没有挑战,因为自然的山水同样承受着文化的负担,显得更为艰苦。
  • 意象运用:诗中多次使用了比喻和象征手法,如用“片墨悬”比喻书法艺术的流传和影响,用“文字障”象征传统文化的厚重和束缚,以及用“山水亦良苦”来表达自然景观与文化遗迹之间的微妙关系。
  • 情感色彩:整首诗洋溢着一种忧思和悲悯之情,诗人通过描写历史遗留下来的文化遗迹及其对人类精神世界的持续影响,表达了对历史的尊重和对未来的思考。

《翰墨岩》不仅仅是一篇简单的文学作品,它更是一首充满哲理和情感的诗篇。它让我们反思如何保护和传承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同时也启示我们在面对自然和历史遗产时所承担的责任和使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