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哀此日是江南,痛饮悲歌转不堪。
惨淡军中多弱女,伶仃马上少肥男。
低头治地成硗确,仰面看天失蔚蓝。
惟有西林人世外,藕花封断小茅庵。
古砚生尘笔退尖,幽情镇日闭空帘。
灵均憔悴醒长独,曼倩诙谐饿未厌。
白石林间何齿齿,清泉涧底自瀸瀸。
因君却忆唐人句,乐过千春醉饱兼。
西林杂兴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文学作品《西林杂兴》是明朝黄毓祺创作的作品。《西林杂兴》是一首充满情感色彩的古诗,诗中描绘了江南的景色和人民的生活状态。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解读:
诗歌原文:
哀哀此日是江南,痛饮悲歌转不堪。
惨淡军中多弱女,伶仃马上少肥男。
低头治地成硗确,仰面看天失蔚蓝。
惟有西林人世外,藕花封断小茅庵。
古砚生尘笔退尖,幽情镇日闭空帘。
灵均憔悴醒长独,曼倩何年葬此间。诗歌解析:《西林杂兴》通过对江南地区景象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状况的感慨。诗中“惨淡”一词,描述了战争对人民生活的影响,使得女性在军中显得尤为脆弱,而男性则往往因战事而离乡背井。这种描写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也体现了诗人对人民的同情和关怀。
艺术特色:这首诗的艺术特色在于其简洁而深刻的表达方式。诗人通过寥寥数语,就将江南的美景与人民的生活现状生动地展现出来,使读者能够深刻感受到那个时代的社会现实。此外,诗中的用典和象征手法也为这首诗增添了丰富的内涵。例如,“灵均”指的是屈原,而“曼倩”则指的是司马相如,两者都被用来比喻那些在乱世中孤独无依、才华被埋没的人物。
文化背景:了解这首诗的文化背景有助于深入理解其含义。《西林杂兴》的创作背景是在明朝时期,当时的社会环境复杂多变,战乱频繁,人民生活困苦。诗人身处这样一个时代,深感社会的不公和人民的疾苦,因此写下了这首反映当时社会现实的诗篇。
《西林杂兴》不仅是一首诗,更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一个时代的面貌。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不仅能够领略到古代诗歌的魅力,还能深入理解那个时代的社会现实和人民的苦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