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笼擎小玉。是唐宫遗种,陇山疏族。异样娇妍,正澹妆馀粉,素裳初浴。髻软钗松,偏细剪、葵花一簇。嫩染轻黄,羞学裙腰,旧时妆束。
来侍雕阑华屋。便怕冷依香,趁晴偎曝。慧语休夸,记雪衣娘子,佛经曾熟。我是平原,虽赋尽、瑶华谁读。剩取迢遥乡梦,随伊断续。
三姝媚·白鹦鹉
介绍
三姝媚·白鹦鹉是一首唐代诗人黄之隽的词作。这首词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词的原文如下:
金笼擎小玉,是唐宫遗种,陇山疏族。异样娇妍,正澹妆余粉,素裳初浴。髻软钗松,偏细剪葵花一簇。嫩染轻黄,羞学裙腰旧时妆束。来侍雕阑华屋。便怕冷依香,趁晴偎曝。慧语休夸,记雪衣娘子,佛经曾熟。
从词的创作背景来看,黄之隽的这首《三姝媚·白鹦鹉》无疑是对一种珍稀动物——白鹦鹉的赞颂。在唐代,鹦鹉作为宫廷中的宠物,不仅因其美丽动人,而且常被用作传递消息的工具。这首词可能创作于作者与白鹦鹉共度时光之时,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白鹦鹉的外貌特征和行为习性,同时也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愿景。
从艺术风格的角度来看,黄之隽的这首《三姝媚·白鹦鹉》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其语言优美,富有音律美,尤其是通过对鹦鹉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词人高超的文学造诣。同时,这首词在情感表达上也极具特色,通过对白鹦鹉的赞美,寄托了词人对美好事物的喜爱和对自然和谐生活的向往。
从文化意义层面来讲,这首《三姝媚·白鹦鹉》不仅仅是一首文学作品,更是一部承载着深厚文化内涵的艺术品。它反映了唐代社会对于珍禽异兽的喜爱和崇拜,同时也是对当时社会风貌、文化传统和审美情趣的体现。通过对白鹦鹉这一形象的塑造,词人不仅展示了自己的才情和修养,也传达了对和谐美好生活的追求。
从现代视角看,这首《三姝媚·白鹦鹉》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当今社会,虽然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但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仍然是一种普遍的心理状态。这首词提醒我们,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不妨慢下来,欣赏身边的美好,与大自然和谐共生,这不仅是提升个人精神境界的方式之一,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
通过对《三姝媚·白鹦鹉》的深入分析,可以发现这首词不仅是唐代文人雅集的产物,更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一个缩影。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邃的文化内涵,成为了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值得我们不断传承和弘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