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用前韵

盗玺曾闻罪赞襄,如何在鼎九刑忘。
君臣相顾如骑虎,父子难为隐攘羊。
今日家居谁撞坏,老身社饭自思量。
忽传罪已兴元诏,沾洒青霄泪万行。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五用前韵》是清代诗人黄遵宪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表达了诗人在戊戌变法期间的心境与感慨。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歌:

  1. 创作背景:《五用前韵》的创作背景是在中国清末的戊戌变法期间。当时中国正处于内忧外患之中,国内政治斗争激烈,改革派和保守派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而黄遵宪作为一位具有前瞻性的改革家,积极投身到这一历史变革中。然而,由于政治局势的变化,他在戊戌变法失败后被罢免回乡。在这段经历中,黄遵宪深感国家的动荡和个人命运的无常,这成为了他创作诗歌的灵感来源。
  2. 诗歌原文及解析:首联“盗玺曾闻罪赞襄,如何在鼎九刑忘”通过对比过去的历史事件和现在的个人遭遇,表达了诗人对于国家大义与个人命运的思考。颔联“君臣相顾如骑虎,父子难为隐攘羊”则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矛盾和混乱,以及人们在这一过程中的心理挣扎。颈联“今日家居谁撞坏,老身社饭自思量”则是诗人对自己生活状态的描述,同时也透露出对过去岁月的回忆和对未来的无奈。尾联“忽传罪已兴元诏,沾洒青霄泪万行”是全诗的高潮,反映了诗人因国家大义而感到的悲伤和无奈。
  3. 作者介绍:黄遵宪,字公度,号东海公、布袋和尚,是清朝晚期著名的诗人、政治家、外交家。他不仅是戊戌变法的重要推动者之一,而且在对外关系方面也有着出色的表现。他的诗歌作品以其深刻的思想和新颖的形式著称,是中国近代文学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4. 诗歌鉴赏:从艺术角度来看,《五用前韵》的语言精炼、情感真挚,是一首具有很高文学价值的作品。它的结构严谨,意境深远,既反映了诗人的个人情感,也揭示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现实。这首诗不仅是黄遵宪诗歌创作的代表作品,也是研究清末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文献。
  5. 文化意义:这首诗不仅是黄遵宪个人情感的表达,更是那个时代背景下的历史见证。《五用前韵》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和现实的反思,展现了一个时代的变迁和人物的命运。它不仅体现了诗人的思想深度,也反映了中国近代社会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历史轨迹。

《五用前韵》是一首集思想性、艺术性于一体的优秀诗歌。它不仅展示了诗人黄遵宪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卓越的文学才华,也为后人提供了一扇了解清末历史和社会变迁的窗口。这首诗不仅是黄遵宪个人情感的抒发,更是对那个时代深刻思考的产物。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鉴赏,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国近代历史和文化的演变及其背后的复杂因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