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迁莺 · 题太仓唐尚书万言疏手稿

元气护,涕洟垂。洛下又峨嵋。厦倾犹有万言支。廪不太仓糜。
士寒蝉,朝仗马,松柏挺风姿。岁寒知我已迟迟。何况没人知。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喜迁莺 · 题太仓唐尚书万言疏手稿》是一首具有深厚文化背景和历史意义的词作。该作品的创作背景、作者以及诗词本身都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以下是对该词的具体介绍:

  1. 作者简介:杨玉衔,字懿生,号铁夫、季良、鸾坡,广东香山人。他不仅是一位词人,还是一位学者,对古代词学有着深刻的研究和独到的见解。杨玉衔的一生跨越清末近现代,他的词作多有涉猎,不仅在文学上有很高的成就,还在教育和文化传播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
  2. 创作背景:这首《喜迁莺》是在特定历史背景下创作的。光绪二十七年(1901),杨玉衔考中举人;三十年(1904)考取内阁中书,后官至广西知府。民国年间,他还曾担任无锡国专词学教授及香港广州大学、国民大学教授等职务。他在词坛上的成就不仅限于学术研究,还包括教学与传承。晚年时,杨玉衔蛰居香港,专心致志于著述和学术研究,体现了他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精神。
  3. 词作原文:《喜迁莺·题太仓唐尚书万言疏手稿》元气护,涕洟垂。洛下又峨嵋。厦倾犹有万言支。廪不太仓糜。士寒蝉,朝仗马,松柏挺风姿。岁寒知我已迟迟。何况没人知。
  4. 词作赏析:此词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太仓唐尚书的文才和人格魅力。“元气护”三句表达了对太仓唐尚书深厚文化底蕴的赞美。而“厦倾犹有万言支”则展现了其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坚毅的精神风貌。整体来看,这首词既体现了杨玉衔对于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也展示了他个人的文化素养和情感世界。

《喜迁莺 · 题太仓唐尚书万言疏手稿》不仅是一首词作,更是一部承载着历史文化价值的艺术作品。它通过细腻的语言和生动的意象,传达了对太仓唐尚书及其作品的敬仰之情,同时也反映了杨玉衔本人的文化追求和人生感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