羁孤人影依庭砌。寒到耳,边声碎。汉关秦塞路漫漫,问汝离群何地。哀鸣谁诉,寒栖谁管,明月潮千里。
江皋木脱枫林醉。拆翼处,都沾泪。西池鸳梦让梁温,独饱江湖风味。鲤鱼波恶,鹰鹯尘涨,又怎生逃避。
孤雁儿和范仲淹韵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孤雁儿和范仲淹韵》是一首由杨玉衔创作的词。这首词不仅展现了杨玉衔的文学才华,也体现了其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刻思考。
杨玉衔作为清末近现代初的重要词人,他的创作活动贯穿了晚清到民国时期的历史变迁。《孤雁儿和范仲淹韵》的创作背景与作者的个人经历紧密相连,反映了那个时代的文化氛围及词人的思想情感。词作本身不仅是文学艺术的展现,更是作者情感的寄托和时代精神的反映。
从文学角度来看,《孤雁儿和范仲淹韵》通过细腻的语言描绘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如“羁孤人影依庭砌”“寒到耳,边声碎”等,这些描写不仅捕捉到了季节变换带来的自然景象,也反映了词人内心的孤独和寂寞。这种情感的表达,使得词作具有了强烈的个人色彩和深刻的情感冲击力。在艺术形式上,杨玉衔运用了传统的诗词结构,通过对经典诗句的借鉴和改编,使这首词既有古风的韵味又不失新颖性。
从文化角度来看,《孤雁儿和范仲淹韵》不仅仅是对古代名篇的一种模仿,更是一种文化上的传承与创新。词中融入了作者对范仲淹及其作品《孤雁儿》的理解和再创造,展示了词人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对于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继承。此外,通过对范仲淹作品中“明月潮千里”的引用,词人表达了自己对远方、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孤雁儿和范仲淹韵》不仅是杨玉衔文学成就的代表,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通过对这首词的解读,人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国古典文学的魅力,感受词人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精神世界和思想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