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相思 · 寄外

见时羞。别时愁。百转千回不自由。教人争罢休。
懒梳头。怕凝眸。明月光中上小楼。思君枫叶秋。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长相思·寄外》,一首由清代诗人杨琇创作的词作。该作品以其深情而细腻的笔触,表达了一种跨越时间和空间的情感纠葛。下面将对其内容、作者及创作背景等方面进行介绍:

  1. 作者简介
  • 杨琇,字倩玉,钱塘人,沈丰垣的副室。她的文学成就不仅体现在诗词之上,还有《远山楼词》等作品流传后世,展现了她对古典文学的深刻理解和表达。
  1. 作品原文
  • 见时羞。别时愁。百转千回不自由。教人争罢休。懒梳头。怕凝眸。明月光中上小楼。思君枫叶秋。
  1. 主题思想
  • 《长相思·寄外》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传达了离别的痛苦和思念的深切。其中,“见时羞”描绘了初次见面时的羞涩与不安;“别时愁”则反映了别离时的哀伤与不舍。全词以“百转千回不自由”为情感核心,表达了一种无法摆脱的情感牵绊。
  1. 创作背景
  • 杨琇作为一位女性诗人,能够在清代这个男权主导的时代留下自己的诗稿,本身就体现了她不凡的才华和坚强的个性。《长相思·寄外》的创作背景,可能与杨琇的个人经历或情感体验有关,通过对这一主题的深入挖掘,她不仅展示了自己的文学才华,也表达了对爱情和生活的深刻感悟。
  1. 艺术特色
  • 《长相思·寄外》在艺术上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表现力。它不仅仅是简单的情感抒发,而是融入了更多的象征和隐喻,使得整首词具有了更深的艺术层次和哲理意味。这种独特的艺术处理方式,使其成为古代诗词中的佳作。

《长相思·寄外》不仅是杨琇个人情感世界的真实写照,也是中国古代诗词宝库中的一朵奇葩。通过对这首词的赏析,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古代文人的情感表达和艺术追求,同时也能够感受到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独特魅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