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溟感怀

觚棱万里望宸辉,花乱莺流事事悲。
自古英雄愁落日,半生歌哭惜芳时。
家山玉垒春无极,水草珠崖客有思。
欲到高唐梦巫峡,行云出海去迟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南溟感怀》是清末近现代初诗人杨圻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以其深邃的意境和独特的情感表达,展现了诗人对家国情怀的深刻反思和无限感慨。

杨圻作为清末近现代初的诗人,其创作背景与当时的历史环境密不可分。这一时期中国正处于动荡不安之中,各种社会矛盾交织,民族危机深重,国家命运岌岌可危。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文人墨客们往往借助诗歌来抒发自己的忧国忧民之情,杨圻也不例外。他的创作反映了那个时代文人的精神风貌,以及对国家和民族未来的深切关注。

从《南溟感怀》的内容来看,这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深刻的比喻,表达了诗人对英雄人物的敬仰以及对时代变迁的感慨。诗人通过描绘万里南溟的景象,以及花乱莺流带来的哀伤,表达了一种英雄末路的悲壮情绪。此外,诗中还提到了“自古英雄愁落日”,这种对英雄迟暮的哀叹,体现了诗人对英雄人物的崇敬以及对个人命运无常的感慨。

杨圻的生平经历也为理解这首诗提供了重要的视角。《南溟感怀》的创作时间跨度较大,从光绪二十八年(1902)到抗日战争爆发期间。在此期间,杨圻经历了由清朝晚期到民国时期的重大变革。他的一生中,既有在官场上的浮沉,也有在民族危机中的挣扎。这些经历无疑在他的作品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使得《南溟感怀》不仅是一首诗,更是杨圻一生思想的浓缩。

《南溟感怀》不仅反映了作者个人的心境,也折射出那个时代的文化背景。在晚清时期,随着西方文化的输入和中国社会的转型,传统文化与现代思潮发生碰撞,文人墨客们在坚守传统文脉的同时,也在不断探索和尝试新的表达方式。杨圻的《南溟感怀》正是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产生的,它不仅是对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时代精神的一种回应。

《南溟感怀》不仅仅是一首诗,它更是杨圻个人情感、历史背景、文化价值和审美追求的综合体现。通过对这首诗的欣赏和解读,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清末近现代初文人的内心世界和社会责任感,以及他们在面对国家和民族未来时的复杂情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