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胡夔文

前身十世是男儿,今世男儿百不奇。
蹑足几曾关大计,诛心犹自发雄辞。
文章有骨酬知己,江海逢人说旧诗。
莫间安危天下事,卷帘疏雨看残棋。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和胡夔文》是清末近现代初诗人杨圻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以下是对这首诗的深入介绍:

  1. 诗歌背景
  • 作者简介:杨圻,原名朝庆,后更名为鉴莹、圻等,字云史,号野王,常熟人,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举人,曾担任邮传部郎中,出任英属南洋领事以及吴佩孚秘书长等职。
  • 创作时期:杨圻在民国时期经历了政治变迁和社会动荡,这期间他创作了多首表达个人情感和时代感悟的文学作品,其中《和胡夔文》即为其中之一。
  1. 诗歌原文
  • 原文摘录:《和胡夔文》的前身十世是男儿,今世男儿百不奇。蹑足几曾关大计,诛心犹自发雄辞。文章有骨酬知己,江海逢人说旧诗。莫间安危天下事,捲帘疏雨看残棋。
  • 翻译解析:该诗通过对比“前身”与“今世”,展现了杨圻对时代变迁的深刻感慨。诗句“文章有骨酬知己,江海逢人说旧诗”表达了诗人对于文人相知相伴、传承文化的珍视之情。最后以“莫间安危天下事,捲帘疏雨看残棋”收尾,寓意着在国家大事和个人命运面前保持清醒和独立思考的重要性。
  1. 艺术特色
  • 形式与结构:《和胡夔文》为七言律诗,这种体裁要求诗句对仗工整、平仄协调,体现了中国古典诗歌的美学特征。整首诗遵循这一传统形式,使得作品在视觉上具有一种整齐和谐之美。
  • 意象与象征:在诗中,“蹑足”、“诛心”、“文章”等词语都富含象征意义,它们不仅代表了诗人的个人志向和社会责任感,也暗示了一个时代的文化风貌和政治氛围。
  • 情感表达:诗中的每个字、每一句都透露出诗人对友情的珍惜、对事业的执着以及对国家的忧虑。这种深沉而复杂的情感表达,展示了杨圻作为一位诗人和思想家的双重身份。
  1. 社会影响
  • 文学价值:《和胡夔文》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社会内容,被后人视为杨圻诗歌创作的代表作之一。它不仅反映了清末至民国时期的历史变迁,也体现了当时社会的价值观念和文化心态。
  • 后世评价:在文学史上,这首诗被视为杨圻诗歌创作的高峰之作,其影响力延续至今。许多学者和读者都将《和胡夔文》作为研究清末及民国时期诗歌的重要文本。

《和胡夔文》不仅仅是一首诗歌,它更是一个时代的缩影,一个个体情感与时代脉搏交织的见证。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和赏析,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和发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