吊方孝孺墓

江山虽自归同姓,心迹何由异贰臣。
千古艰难盖棺日,十分容易读书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吊方孝孺墓》是明代诗人范景文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下面将详细探讨这首诗的内容和背景,以及它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性:

  1. 作者简介
  • 范景文(字梦章,号思仁),明代河间府吴桥人,万历四十一年进士,授东昌府推官。
  • 天启五年,历任吏部文选郎中、工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等职,但最终因不满魏忠贤而辞官,明亡后以死明志。
  1. 诗歌原文
    江山虽自归同姓,心迹何由异贰臣。
    千古艰难盖棺日,十分容易读书人。

  2. 诗歌解读

  • 首句“江山虽自归同姓”,表达了对江山统一的认同和对历史的无奈感。这里的“同姓”指的是明朝的开国功臣,他们在历史上虽有功绩但也带来了战乱和分裂。
  • “心迹何由异贰臣”,则是范景文对自己身份的反思,他质疑自己作为一名官员是否有资格在国家危难之际保持中立。这里反映了范景文的忠诚与矛盾心理。
  • “千古艰难盖棺日”,意味着历史的重担如同棺木一般沉重,需要后人不断努力才能完成国家的复兴。
  • “十分容易读书人”,则是指读书人应该承担起责任,为社会做出贡献。这反映了范景文对于知识分子的期望和要求。
  1. 诗歌赏析
  • 杨圻的七言绝句《吊方孝孺墓·江山虽自归同姓》以其简洁的语言传达了深刻的情感和思想。
  • 这首诗不仅表达了对历史事件的感慨,也体现了作者对于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注。
  1. 文学价值
  • 《吊方孝孺墓》作为明代诗歌的代表之一,展现了明代文人的政治立场和哲学思考。
  • 通过这首诗,可以窥见当时文人对于国家命运和个人道德责任的思考。
  1. 历史背景
  • 范景文生活在明朝末年,这是一个政治动荡、社会矛盾激化的时代。
  • 范景文的作品反映了他对那个时代的感受和思考,具有很高的历史研究价值。
  1. 后世影响
  • 虽然范景文已经去世多年,但他的作品仍然被后人传颂,成为中国文学宝库中的一部分。
  • 《吊方孝孺墓》不仅是一首诗,更是一段历史的见证,对于理解明朝的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吊方孝孺墓》是一首具有深刻内涵和重要价值的文学作品。它不仅展示了明代文人的思想感情,也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历史和文化资料。通过对这首诗的研究和欣赏,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学的魅力和发展轨迹。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