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窗晓望

岭上阴晴总不分,松萝幽鸟自成群。
纱窗疏雨两三点,不见江湖但见云。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山窗晓望》是清末近现代初杨圻创作的一首诗歌,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清晨在山间窗户前观赏自然美景的情景。下面将从诗歌的具体内容、作者介绍以及文学价值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1. 诗歌内容
  • 描写景色:首联“春风骑马长安去,如此溪山坐付谁”,诗人通过春风和马的形象,表达了对故乡山水的思念和不舍。颔联“岭上阴晴总不分,松萝幽鸟自成群”,描绘了山岭上的景色,阴晴不定,松萝之间,鸟儿自由自在地飞翔。颈联“纱窗疏雨两三点,不见江湖但见云”,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窗外的景致,虽然窗外有细雨,但诗人的视野中只有云彩,没有江湖。尾联“山口晓望”则以更加开阔的视角,展现了山口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
  • 情感表达:整首诗通过诗人的眼睛,展现了自然界的美丽与和谐,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寂寞。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抒发了自己的情怀,既有对家乡的深深眷恋,也有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1. 作者介绍
  • 生平背景:杨圻(1875——1941),初名朝庆,更名鉴莹,又名圻,字云,号野王,常熟人。杨圻是一位多才多艺的文人,不仅精通文学,还涉猎绘画和书法。他的一生经历了中国近代史上许多重大事件,包括辛亥革命、抗日战争等。他的作品深受人们喜爱,对中国现代文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1. 文学价值
  • 艺术手法:杨圻的诗歌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善于运用比喻和象征手法,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如诗中的“纱窗疏雨两三点,不见江湖但见云”,通过雨水和云彩的对比,展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独特感悟。
  • 思想内涵:诗中所表达的不仅是对自然美景的赞美,更是对生命真谛的思考。诗人通过对山、云、雨等自然元素的描绘,引发读者对于生命、自然和宇宙的深入思考。同时,诗中的孤独和寂寞也反映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世界,引人共鸣。
  1. 社会评价
  • 历代影响:杨圻的诗歌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他的诗歌语言精炼、意境深远,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特别是在现代文学领域,杨圻的诗风仍然被许多诗人所推崇和借鉴。
  • 研究意义:对杨圻诗歌的研究,不仅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了解清末近现代初的文学风貌,还可以从中窥见那个时代的文化氛围和社会变迁。同时,通过对杨圻诗作的解读,可以加深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的理解和认识。

《山窗晓望》这首诗不仅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还是研究清末近现代初文学的重要作品之一。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不仅能提高文学素养,还能深化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的理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