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跋伯祖濠叟公墨迹后

元明以降篆者少,五百年间谁压倒。国朝惟有濠叟公,邓公完白称二老。
公书通神天下知,子孙安敢赞一辞。岂无馀子称笔力,汗流籍湜神已疲。
此书当日寄我祖,我父受之赐我守。煌煌真气扑眉宇,何况手泽为人后。
忆公作书必先酒,光绪之初我尚幼。松醪满盎墨满斗,大笔如林插左右。
须眉如雪飞巨肘,一见惊喜不敢走。三十年来云烟过,兼金一帧家家摩。
大江南北争搜罗,安得真迹如许多。今对此书更悲泣,王祖装池王考笔。
王祖王考非人间,空窗开卷墨光湿,嗟嗟人兮人兮不如物。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敬跋伯祖濠叟公墨迹后》是一首诗,由清末近现代初诗人杨圻创作。诗中表达了诗人对伯祖濠叟公的深厚感情及其作品的高度评价和传承的重要性。以下将简要介绍这首诗:

  1. 作者简介
  • 杨圻,字云史,号野王,常熟人,生于1875年,于1941年去世。他是一位有才华的诗人,曾担任过多个职位包括詹事府主簿、户部郎中、英属南洋领事以及吴佩孚秘书长等。他在抗日战争爆发期间移居香港,并最终因病去世。
  1. 诗歌原文
    元明以降篆者少,五百年间谁压倒。国朝惟有濠叟公,邓公完白称二老。公书通神天下知,子孙安敢赞一辞。岂无馀子称笔力,汗流籍湜神已疲。此书当日寄我祖,我父受之赐我守。煌煌真气扑眉宇,况手泽为人后。

  2. 诗歌内容分析

  • 历史评价:《敬跋伯祖濠叟公墨迹后》体现了杨圻对伯祖濠叟公(即邓公完白)在书法领域的崇高地位及其卓越成就的认可。诗中提到“国朝惟有濠叟公”,表明了杨圻认为在元明以降的数百年中,没有人能够超越濠叟公的水平。
  • 个人情感:通过对伯祖书法的赞誉,诗人表达了对先人的敬仰之情以及对家族遗产的珍视。诗中的“我父受之赐我守”暗示了杨圻从小接受伯祖书法艺术的熏陶。
  • 传承意义:诗人强调了对伯祖书法作品的保护和传承的重要性,认为这些作品应该被后人继续学习和欣赏,即使有人尝试效仿也难以企及原作的精神和技艺。
  1. 艺术价值
  • 书法风格:《敬跋伯祖濠叟公墨迹后》展现了伯祖书法的风格,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个人特色。通过这首诗,可以窥见当时书法艺术的发展水平和审美追求。
  • 文化传承:该诗不仅是对书法艺术的赞美,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杨圻通过自己的文字记录,为后人保留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1. 社会影响
  • 文学价值:作为一首诗歌,《敬跋伯祖濠叟公墨迹后》以其深厚的内涵和精湛的艺术表现,在当时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并对后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 教育意义:这首诗不仅反映了杨圻的个人情感和对家族传统的尊重,也为研究中国书法艺术提供了实物资料,对于书法教育和学术研究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敬跋伯祖濠叟公墨迹后》是一篇表达深厚家国情怀和对书法艺术尊崇的诗歌。它不仅展示了杨圻个人的文学才华,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氛围和价值观。这首诗不仅是一次对过去的回顾,也是对当下和未来的一个提醒,鼓励人们在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同时,也要不断创新和发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