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西山归

在山不见山,出山忆山好。
始知居山人,耳目亦草草。
峡底石泉清,岩上流云碧。
游人有去来,山水无今昔。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自西山归”是一首由元好问创作的词,而不是文学作品。下面将对该作品进行介绍:

  1. 作者介绍
  • 元好问(约1190年—约1257年),字裕之,号遗山,世称遗山先生,太原秀容县(今山西忻州)人,金末至大蒙古国时期文学家、诗人。元好问一生经历极为坎坷,早年丧父,中年丧妻,晚年亡子,但他在困顿中坚持文学创作,留下了大量珍贵的诗词和文章。
  1. 作品原文
史院得告归西山  
自西山归,万顷风烟,可以把酒发狂。  
昔日曾人翰林,倍感拘束;出山后,性本闲散,文章无用,喜得“狂夫”之乐。  
始知居山人,耳目亦草草;峡底石泉清,岩上流云碧。游人有去来,山水无今昔。  
  1. 作品赏析
  • 情感表达:这首词通过描写放归后的心境变化,表达了对山林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束缚的疏离感。上片描绘了回归自然后的豁达与自由,下片则反映了从官场到山林的转变,以及由此产生的新的生活体验和感悟。
  • 艺术手法:全词语言简练,意境深远,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生动描绘,展现了一幅宁静而深远的画面。同时,词中的对比(如“出山后”与“往日人翰林”)和抒情(如“喜得‘狂夫’之乐”)也增强了词的艺术感染力。

虽然“自西山归”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文学作品,但它作为元好问的代表作之一,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深刻的思想内容,展现了作者的人生哲学和艺术追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