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池月夜

雨霁云色净,天旷月会清。
老树列池岸,修阑无人凭。
坐拂苔间石,移时微风生。
初虫润余渍,暗抱岩草鸣。
阴律行未调,细涩无齐声。
感我千载念,穆然来中情。
胜赏昔所企,高怀今与并。
阒寂了心悟,茫然尘世轻。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谢池月夜》是清代浙江定海人厉志创作的一首古诗词。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美景与人生哲理的深刻感悟。下面将对《谢池月夜》进行详细介绍:

  1. 诗歌原文
    雨霁云色净,天旷月会清。老树列池岸,修阑无人凭。坐拂苔间石,移时微风生。初虫润余渍,暗抱岩草鸣。阴律行未调,细涩无齐声。感我千载念,穆然来中情。胜赏昔所企,高怀今与并。阒寂了心悟,茫然尘世轻。

  2. 诗歌鉴赏
    厉志的《谢池月夜》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一个宁静的夜晚景象,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精细刻画,传达出诗人的内心世界和对生活哲学的领悟。诗中“雨霁云色净,天旷月会清”开篇即勾勒出一幅雨后初晴、夜空清澈的画面,给人以宁静致远的感受。接着,“老树列池岸,修阑无人凭”两句描写了池塘边老树和静立的栏杆,营造了一种幽静的氛围。“坐拂苔间石,移时微风生”表达了诗人在静谧的环境中享受自然的惬意。

  3. 艺术手法
    《谢池月夜》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其中,通过动静结合的手法,将静态的自然景观与动态的微风相结合,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使读者仿佛能够感受到风在轻轻拂过树叶和水面时的细腻感觉。此外,诗中的比喻如“阴律行未调”,则通过自然界的声音与节奏,传递出一种深邃而宁静的意境。这些艺术手法不仅丰富了诗歌的内涵,也为读者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想象空间。

  4. 主题思想
    通过这首诗,厉志表达了他对自然之美的热爱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思考。他认为,真正的美好并非外在物质的堆砌,而是内心的平和与超脱。诗中的“胜赏昔所企,高怀今与并”体现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同时也表达了他对现实生活的淡然态度。这种思想对于现代人来说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提醒人们在纷繁复杂的生活中保持一颗平和的心,追求内心的真正满足。

《谢池月夜》不仅是一首描绘自然美景的诗歌,更是一首蕴含深刻哲理的作品。它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和对内心情感的深刻抒发,展现了诗人对人生的独特理解和感悟。这首诗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思考生活、探索自然的方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