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手院访赖全上人

僧寺从来爱碧山,上人独傍万家湾。
松花落地茶方煮,竹径临江门不关。
旷野晨钟千树秀,半窗夜月一心闲。
应知传说蓬瀛处,只在风尘咫尺间。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千手院访赖全上人》是一首古诗,出自清代政治家、儒者蔡温之手。下面将详细探讨这首诗的创作背景、艺术特色以及它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1. 创作背景
  • 作者介绍:蔡温(1682年-1762年),字文若,号鲁齐,和名具志头亲方文若,琉球国第二尚氏王朝时期的著名政治家、儒者。
  • 时代背景:此诗作于清初时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氛围和文化风貌。
  1. 艺术特色
  • 意境描绘:《千手院访赖全上人》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寺院周围的自然景色,如“松花落地茶方煮”,“松花”与“竹径”的搭配,形成了一幅宁静而和谐的画面。
  • 语言风格:诗的语言简洁而富有韵味,如“僧寺从来爱碧山,上人独傍万家湾”等句子,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的深刻理解和对生活的热爱。
  1. 文化意义
  • 佛教象征:诗中提到的“万家湾”和“晨钟”,暗示了佛教在琉球社会中的影响力,也反映了佛教对于民众日常生活的影响。
  • 文人精神:作为一位政治家和儒者,蔡温在诗中表达了自己的文人情怀,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家和道家思想相结合的特点。
  1. 历史评价
  • 文学价值: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深刻的内涵,被视为中国古典诗歌的经典之作,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影响研究:学者们对这首诗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背后的历史故事、文化背景和社会意义等方面,进一步丰富了对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认识。

《千手院访赖全上人》不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感和审美追求的诗歌,更是一部蕴含着丰富历史文化信息的艺术品。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欣赏,可以深入了解中国古代的文化传统和社会生活,从而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的精髓。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