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寂山光月有声,都于松下响葱珩。
一池水浸琉璃碧,半亩阴同翡翠轻。
不放梅魂斜竹外,却留龙骨藉云生。
何人酒醒梦初觉,追忆淮南泪泗横。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寂寂山光月有声,都于松下响葱珩。
一池水浸琉璃碧,半亩阴同翡翠轻。
不放梅魂斜竹外,却留龙骨藉云生。
何人酒醒梦初觉,追忆淮南泪泗横。
“松风亭其二”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表达了诗人在自然美景中感受到的心灵慰藉。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诗歌原文:客至引幽步,步及松风亭。问亭何当作,笑视何足听。俗论鬨蛙黾,市声殷雷霆。时来一洗耳,两眼为君青。
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人,北宋时期的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他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他的诗词以豪放著称,其作品多反映社会现实及个人情怀,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诗歌赏析:此诗首两句通过描绘诗人与友人一同来到松风亭的情景,展现了一幅闲适自在的景象。然而,随后的内容转向了诗人对外界喧哗声音的反思,表现出诗人对于世俗喧嚣的不屑态度以及内心的宁静追求。尾联则直接表达出诗人想要远离尘嚣,回归自然的强烈愿望,体现了苏轼一贯的隐逸思想。
“松风亭其二”不仅是一首描绘自然美景和抒发个人情感的作品,更是一部蕴含着深刻哲理和生活智慧的经典之作。通过了解这首诗,读者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苏轼的文学风格及其背后的文化内涵,从而获得更加丰富的精神享受和文化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