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熊介臣观察

銮坡声价重春明,秋典分司讼狱平。
绶绾银章来赤嵌,符飞铜虎下沧瀛。
大荒海外慈云被,绝险天南砥柱擎。
总为生民开寿域,黄堂几度看称觥。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寿熊介臣观察》是一首由清代诗人蔡廷兰创作的七言律诗。这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深刻的情感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和民族的关怀,展现了作者对生民福祉的深切关怀。以下是对这首诗的具体分析:

  1. 作者简介:蔡廷兰字香祖,号郁园,澎湖人。自幼颖异,十三岁补弟子员,屡试第一。清道光二十四年中进士,有“开澎进士”之誉。他的一生经历了从科举到海外漂泊的多重经历,这些经历使他的作品具有了深沉的历史感和强烈的现实关注。

  2. 诗歌内容解析

  • 銮坡声价重春明:指蔡廷兰在官场中的声望和地位如同銮坡(宫廷)一样显赫。
  • 秋典分司讼狱平:意味着他在司法系统内公正无私,处理案件公平。
  • 绶绾银章来赤嵌:暗示他曾经获得重要的官职,如“绶绾银章”,象征着权力和荣耀。
  • 符飞铜虎下沧瀛:这里的“符飞”可能是指某种重要文书或命令,而“铜虎”则可能象征着强大的力量。
  • 大荒海外慈云被:表示他在海外漂泊时仍心系国事,关心海外侨民。
  • 绝险天南砥柱擎:描述他在海上遭遇飓风时的坚韧不拔,像天南的砥柱一样支撑着国家的稳定。
  1. 艺术特色
  • 意境深远:诗中多处使用象征和比喻,如将“绶绾银章”比作权力的象征,将“铜虎”比作国家的守护神等,这些都体现了蔡廷兰精湛的艺术技巧和深邃的思想内涵。
  • 语言简练:整首诗歌用词精炼,每一句都充满深意,读来让人回味无穷。
  1. 文化背景与社会意义
  • 在清朝时期,台湾、澎湖等地区一直是国家边疆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上多次遭受外患。这首诗反映了当时社会对边防的重视以及文人对国家安危的关注。
  • 蔡廷兰通过自己的作品表达了对国家统一的渴望和对民族未来的担忧,这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政治意义。
  1. 历史影响
  • 《寿熊介臣观察》不仅是一首诗,更是一段历史的见证。它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文人如何在动荡的时代中坚守自己的信仰,为国家和民族的未来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寿熊介臣观察》不仅因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精湛的艺术表现而成为文学作品,更因其承载的历史信息和深远的文化意义而值得深入研究和传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