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来

广厦长裘意已疏,文章报国更谈虚。
深源讵系苍生望,韩愈犹怀宰相书。
西极屯田烦将帅,南中民力尽河渠。
醉来谰语关经济,腐气豪情两不除。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醉来》是一首词,由元末元初的著名词人元好问所作,名为《江城子·醉来长袖舞鸡鸣》。这首词反映了诗人对历史英雄壮烈情怀的追忆及个人悲壮命运的感慨。以下是关于此词的详细介绍:

  1. 作者背景:元好问,字裕之,号遗山,金末元初之际的文学家、思想家和历史学家。他生活在蒙古兴起和金朝灭亡的动荡时期,其作品多表现出对国家兴衰和个人命运的深刻思考。在《江城子·醉来长袖舞鸡鸣》中,元好问通过祖逖和曹操的故事,抒发了心中无法排解的悲愤与无奈。

  2. 作品内容:上片中,祖逖和曹操被提及,祖逖有“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之句,曹操则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之叹。元好问借用这两位历史英雄的事迹,暗喻自己虽有壮志雄心,却受制于时局,只能发出无力的叹息。这种借古讽今的表达方式,使读者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作者的内心世界以及时代背景。

  3. 艺术特色:元好问在《江城子·醉来长袖舞鸡鸣》中使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对比、借代等,使得词句层次丰富、意境深远。例如,“新亭诸君泣”中的“泣”,不仅描述了当时人们的哀伤情绪,还体现了元好问对那个时代人民苦难的同情。此外,词中多次运用“酒”这一元素,既表达了个人的愁苦,也象征着对历史的反思和批判,酒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往往象征着消愁解忧的功能,而在这里则被赋予了更深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4. 社会意义:该词反映了元末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国力衰弱的状况。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和现实的感慨,元好问试图唤醒人们的民族意识和责任感,鼓励人们在艰难困苦中保持坚韧不拔的精神。同时,通过对古代英雄人物的赞美,寄托了作者对未来民族复兴的期望和憧憬。

《醉来》不仅是一首充满情感色彩的词作,更是一首承载着深沉历史感和强烈社会责任感的作品。通过对历史与现实的深刻反思,它启示后人在面对国家和民族的挑战时,应怀揣坚定的信念,勇敢地承担起历史赋予的责任,共同追求更加光明的未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