吊云林太守

七年善政播南疆,种得清阴十里棠。
尚有鲲沙资硕画,遽骑箕尾返仙乡。
药烟集在诗成纤,梅雨声乾恨共长。
回首公馀文宴日,独挥老泪对斜阳。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吊云林太守》是一首由清代诗人蔡国琳创作的古诗。下面是对这首诗的详细解读:

  1. 作者背景
  • 生平经历:蔡国琳,字石门,号梦白,清代著名的文学家和书画家。他是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的进士,历任多个官职,最终官至户部郎中。他的书法和绘画造诣极高,尤其在诗词方面颇有成就。
  • 诗歌风格:蔡国琳的诗作以清新脱俗、意境深远而著称。他在诗中常用自然景观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和志向,其诗风深受宋代文学家苏轼的影响。
  1. 诗歌原文
  • 《吊云林太守 其一》:“七年善政播南疆,种得清阴十里棠。尚有鲲沙资硕画,遽骑箕尾返仙乡。”
  • 《吊云林太守 其二》:“药烟集在诗成纤,梅雨声乾恨共长。”
  1. 诗歌鉴赏
  • 主题思想:这首诗通过描述云林太守在南方边疆的政绩和归隐的情景,表达了对清廉政治和高洁人格的赞美,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于人生无常和仕途变迁的感慨。
  • 艺术特色:蔡国琳在这首诗中使用了大量的自然意象,如“清阴”、“鲲沙”等,这些意象不仅美化了诗句,也加深了诗歌的意境和深度。此外,他的语言优美,富有音乐感,读来令人心旷神怡。
  1. 历史影响
  • 文学价值:这首诗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被后世学者广泛研究,被视为中国古典诗词中的佳作之一。它展示了清代文人对自然美和道德理想的追求,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人的生活态度和审美情趣。
  • 社会影响:蔡国琳的诗歌在当时的社会和文化环境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他的诗作不仅是个人才华的展示,也是当时社会风气的一种反映。通过诗歌,他传达了对社会正义和人性美好的关注,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的价值观。

通过对《吊云林太守》的解析可以看到,这不仅仅是一首简单的文学作品,而是蕴含着深厚的文化意义和历史价值。它不仅展现了清代文人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态度,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精神追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