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坐无聊,衫欹帽侧,回肠断时。算合侬消受,原非薄命,无人可忆,不道相思。黄月初斜,青灯欲灭,酒醒谁家笛一枝。魂消煞,便东阳不病,也瘦腰肢。
怜他小草菤葹。奈乱摆西风力不支。想身如药裹,拈来便苦,心同蜡烛,积久成痴。柳性缠绵,梨魂潦草,抵死眠蚕总有丝。红衾冷,把泪冰湿透,除枕谁知。
沁园春 · 独坐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沁园春·独坐》是清代赵庆熹创作的一首词。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词:
作者介绍:赵庆熹,字秋舱,生于约公元一八四O年左右的浙江仁和(今杭州),卒年不详。他是一位多产的词人,除了《沁园春·独坐》,他的词作还有《香消酒醒词》和《香消酒醒曲》。赵庆熹的作品以其深情厚意、细腻的情感描写和精湛的艺术手法著称。在文学史上,赵庆熹被认为继承了宋代词人戴复古的遗风,并且在此基础上有所创新和发扬。
诗词原文:独坐无聊,衫欹帽侧,回肠断时。算合侬消受,原非薄命,无人可忆,不道相思。黄月初斜,青灯欲灭,酒醒谁家笛一枝。魂消煞,便东阳不病,也瘦腰肢。怜他小草菤葹,奈乱摆西风力不支。想身如药裹,拈来便苦,心同蜡烛,积久成痴。柳性缠绵,梨魂潦草,抵死眠蚕总有丝。红衾冷,把泪冰湿透,除枕谁知。
词牌解析:《沁园春》是宋代流行的一种长调词牌名,它起源于唐代文人对宴饮聚会的描写,后来逐渐发展成为独立的艺术形式。“沁园春”三字取自北宋文学家周邦彦的词作《满庭芳》,其中表达了作者对于自然景观的赞美之情。而“独坐”二字则直接点明了这首词的主题。赵庆熹在创作《沁园春·独坐》时,很可能受到了当时流行文化的熏陶,同时也融入了自己的情感体验和艺术追求。
《沁园春·独坐》不仅是赵庆熹个人文学成就的象征,也是中国古典诗词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不仅反映了赵庆熹深邃的情感世界,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通过对这首词的学习与鉴赏,人们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欣赏到中国古代文学的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