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碧霄 · 江中望峨眉

白云边。玉人浓翠藐姑妍。半山以上,九霄同色,一碧如烟。银河秋老,芳蛾蘸绿,菱镜婵娟。夕阳时金色浮天。并猿也通灵,禽能诵佛,大岳西川。
昔寻仙古寺,山僧留我,一月岭头眠。半夜钟,千岩瀑,晴血皓,立诸蛮。蔡山即此,心通禹迹,历历嘉犍。到如今重泛江船。叹白头吟望,青嶂摩空,鹤唳千年。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透碧霄·江中望峨眉”是一首由赵熙创作的现代诗词。以下是对这首诗词的具体分析:

  1. 作者介绍
  • 赵熙(1869年—1913年),字尧生,号香宋,四川人。他是近代著名的诗人、文学家,与陈子展、柳亚子等人齐名。他的诗作多表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尤其擅长写景抒情。赵熙的诗词作品在艺术性和思想性上都有一定的高度。
  1. 诗歌原文
    白云边。玉人浓翠藐姑妍。
    半山以上,九霄同色,一碧如烟。
    银河秋老,芳蛾蘸绿,菱镜婵娟。
    夕阳时金色浮天。并猿也通灵,禽能诵佛,大岳西川。
    昔寻仙古寺,山僧留我,一月岭头眠。

  2. 诗歌特点

  • 意境优美:赵熙在创作《透碧霄·江中望峨眉》时,通过细腻的描绘和丰富的想象,构建出一个宁静而深远的画面。诗中的“一碧如烟”、“芳娥蘸绿”以及“夕阳金色浮天”等词汇,都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和高超的艺术技巧。
  • 主题鲜明:这首诗不仅是自然景观的描写,更蕴含着深沉的情感和哲理思考。通过对自然美的颂扬,反映了诗人对和平与理想的追求,以及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 语言简练:赵熙在创作这首词时,语言简洁而又不失力度,每一个字都经过精心选择和锤炼,使得整首诗歌既易于理解又富有韵味。
  1. 历史背景
  • 赵熙生活在清朝末年,这一时期中国社会动荡不安,国难当头,但他依然保持着对国家和人民的深情。他的作品不仅表达了个人的情感体验,更是时代背景和社会现实的反映。
  1. 文化价值
  • 作为现代文学作品,《透碧霄·江中望峨眉》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还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它展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同时也反映了近代社会的变迁和人民的情感世界。

赵熙的《透碧霄·江中望峨眉》不仅是一首优美的古典诗词,也是一部充满情感和哲理的作品。通过对这首诗的研究和欣赏,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同时也可以感受到诗人深邃的思想和高尚的精神境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