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舟中

月照成山船似箭,舷间一卒话军前。
捕生虏谍浑如鬼,斩级健儿只为钱。
弃甲于思恩不死,霾轮魂魄怼虚捐。
众中惊起沉沦客,愤慨终宵独废眠。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烟台舟中》是诗人郑孝胥创作的一首诗。这首诗不仅体现了作者深刻的社会观察,还表达了他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深切忧虑。下面将从几个方面对这首诗进行详细的介绍:

  1. 作者简介
  • 郑孝胥:郑孝胥(1860-1938),字太夷,号苏戡,是福建闽侯人,光绪八年(1882)举人。历任日本各地领事、总领事,最终官至湖南布政使。他一生涉猎广泛,尤其擅长诗歌创作,被收录在《海藏楼诗》中。
  1. 诗篇主题
  • 反映时代变迁:《烟台舟中》通过描绘战争场景和士兵生活的艰苦,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诗中提及的“捕生虏谍”与“斩级健儿”,揭示了战争中残酷的现实和军人的辛劳付出。
  • 体现个人情感:郑孝胥在诗中也流露出自己的情感和思考。例如,“弃甲于思恩不死,霾轮魂魄怼虚捐”,表现了他对于牺牲精神的赞美以及对和平的渴望。
  • 抒发政治感慨:郑孝胥作为一位经历过多国领事的官员,其诗歌中自然融入了对国家命运和政治局势的关注。如“众中惊起沉沦客,愤慨终宵独废眠”展现了他在看到国家衰败时所表现出的忧国忧民之情。
  1. 艺术特色
  • 语言风格:《烟台舟中》的语言简洁而富有力度,如“月照成山船似箭,舷间一卒话军前”描绘了海上航行的紧张气氛,以及士兵们的忠诚和勇气。
  • 结构布局:全诗结构紧凑,通过具体的场景和人物,展示了战争的残酷和个人命运的无奈。这种布局使得诗歌既有深度又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 象征意味:诗中的一些意象,如“弃甲于思恩不死”,不仅仅是字面意思,更深层次地象征着不屈的精神和对自由的追求。
  1. 文化背景
  • 历史环境:在甲午战争中,中国的海战失利,郑孝胥作为当时中国海军的代表,其作品自然带有浓厚的时代背景和历史烙印。
  • 文学影响:郑孝胥的诗歌不仅在当时具有影响力,而且对后来的文学创作和思想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作品展现了一个时代的风貌和人们的心声,成为研究近代中国历史的宝贵资料之一。

《烟台舟中》不仅是一首反映当时社会现实的诗歌,也是一位饱经风霜的历史见证者的心声表达。它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和深刻的社会洞察,为后世留下了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