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怀陈缄斋

风味缄斋致最优,眼中何处著时流。
逢场未减清狂概,带醉偏寻寂寞游。
双鬓早衰缘骨肉,孤儿谁托指山邱。
软尘丁郑还相见,宿草年年泪不收。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追怀陈缄斋》是诗人郑孝胥创作的一首古诗。这首诗不仅是郑孝胥个人情感与思想的艺术表达,也是对那个时代文化氛围的深刻反映。

郑孝胥(1860-1938)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字太夷,号苏戡,福建闽侯人。光绪八年(1882年)中举人的他,曾历任日本各地领事、总领事,直至担任湖南布政使。这样的背景使得郑孝胥的经历复杂且充满挑战,其诗歌创作也因此带有鲜明的时代烙印和深邃的历史内涵。

《追怀陈缄斋》一诗充分展现了郑孝胥的诗歌风格和艺术成就。全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勾勒出陈缄斋的独特魅力,以及诗人对其深厚情感。其中“风味缄斋致最优,眼中何处著时流”这两句,不仅表达了陈缄斋的高雅情趣,也反映了诗人对时世变迁的深刻洞察。这种对比与反思,体现了郑孝胥作为一位政治家和思想家的多重身份与复杂性格。

从历史和文化角度来看,《追怀陈缄斋》不仅是郑孝胥个人的文学成就,更是中国近现代诗歌史上不可多得的瑰宝。郑孝胥在诗歌中对陈缄斋的描述,不仅寄托了他个人的情感,也折射出了那个时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和精神追求。通过这首作品,可以窥见清末民初社会变迁中的文化风貌及其深刻的社会意义。

《追怀陈缄斋》不仅是一部反映郑孝胥个人情感与思考的作品,也是中国现代诗歌史上的一部重要文献。通过对这首诗的研究,不仅可以深入理解郑孝胥的思想情感,还能更加全面地认识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背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