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山登南皮尚书阅兵台

跨城山势各依依,遥爱浮图插翠微。
桑麦欲成春过半,江湖长绕客安归?
其亡隐痛南公语,可去曾闻穆氏几。
莫倚高台看落日,论兵残泪向谁挥?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洪山登南皮尚书阅兵台》是诗人郑孝胥创作的一首诗

郑孝胥,字太夷,号苏戡,福建闽侯(今福州)人,光緒八年(1882年)举人。这首诗作于己亥之年,跨越了城山的壮丽景色,展现了作者对历史沧桑的深刻感悟和对个人命运的感慨。下面将详细探讨这首诗的内容、主题、创作背景及其艺术特色:

  1. 内容解读
  • 自然景观的描绘:郑孝胥通过“跨城山势各依依,遥爱浮图插翠微”这样的诗句,描绘了壮观的山水景象,表达了他对于自然美景的赞赏与留恋。
  • 历史的沧桑感:诗中“桑麦欲成春过半,江湖长绕客安归?”反映出作者在春天来临之际,对于时光流逝和人生变迁的感慨。
  • 历史人物的情感寄托:通过对比“南公”(指南宋名臣张浚)的隐痛和“穆氏”(指唐代穆宗时期的宰相杜黄裳)的经历,郑孝胥表达了对前辈英雄事迹的敬仰以及对自身遭遇的哀叹。
  • 个人情感的抒发:诗的最后一句“莫倚高台看落日,论兵残泪向谁挥?”体现了郑孝胥在面对国家兴衰和个人命运时,无法摆脱的悲怆情绪。
  1. 艺术特色
  • 意境深远:《洪山登南皮尚书阅兵台》通过细腻的自然景观描绘和深刻的历史情感表达,构建了一个既有视觉美感也有思想深度的艺术境界。
  • 用典巧妙:在诗中运用了多个典故,如南公的隐痛和穆氏的故事,这些典故不仅丰富了诗歌的内涵,也增强了作品的历史感和文化厚重感。
  • 语言精炼:郑孝胥的语言简练而富有力度,每个字词的选择都经过精雕细琢,使得整首诗既具有音乐美,又饱含哲理。
  1. 创作背景
  • 个人经历:郑孝胥的个人经历对其诗歌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作为清代诗人,他的一生经历了多次政治动荡和个人挫折,这些都在其诗作中有所体现。
  • 文化环境:当时的社会环境和政治背景也为郑孝胥的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晚清时期的政治动荡和社会变革,使他能够从历史的角度反思个人的命运和国家的未来。

《洪山登南皮尚书阅兵台》是郑孝胥以其独特的历史视角和深沉的情感,对中国古代文化的一次深情礼赞和现代性的探索。它不仅是一首反映当时文人忧国忧民情怀的诗歌,也是对中国古典文学传统的一种继承与发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