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鉴泉乱后归鉴园

入城南向觅龙蟠,尾脊腾空最耐看。
桥到复成波尽阔,堂窥赏寂地饶寒。
几时少壮凭回首,一局兴亡付倚阑。
苦道名园无俗味,满墙旧句作悲酸。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郑孝胥的《答鉴泉乱后归鉴园》是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以其精湛的艺术表现和深刻的历史感悟而著称。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作者介绍:郑孝胥(1860-1938),字太夷,号苏戡,福建闽侯人。他是一位清朝末期的诗人,以《海藏楼诗》闻名于世。
  2. 诗篇内容:《答鉴泉乱后归鉴园》描述了诗人在乱后归家的情景。首联“入城南向觅龙蟠,尾脊腾空最耐看”描绘了诗人向南行走,寻找曾经见过的龙蟠,其壮丽的山势让人感到震撼;颔联“桥到复成波尽阔,堂窥赏寂地饶寒”则写出诗人经过桥梁时,看到水面宽阔的景象,感受到了环境的清冷;颈联“几时少壮凭回首,一局兴亡付倚阑”反映了诗人对过去岁月的怀念,以及面对现实的淡然态度;末联“苦道名园无俗味,满墙旧句作悲酸”则表达了他对名园失去往日繁华的感慨。
  3. 艺术手法:此诗采用了典型的中国古典诗歌形式,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比、兴等,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同时,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邃的思考,展现了诗人的情感世界和审美情趣。
  4. 历史背景与现实意义:这首诗创作于清末民初,那时中国社会动荡不安,许多文人墨客都面临着国家和个人命运的抉择。郑孝胥作为一位有影响力的政治家和诗人,他的这首诗不仅反映了那个时代的历史变迁,也体现了个人对于生命、历史的深刻思考。
  5. 文化价值:郑孝胥的诗歌不仅是文学作品,也是研究清末近现代初中国历史和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料。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当时人们的生活状况、心理状态以及对未来的期待和忧虑。
  6. 文学地位:在中国古代文学中,郑孝胥的这首《答鉴泉乱后归鉴园》虽然不是最为人所熟知的作品,但凭借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仍然享有一定的文学地位,值得深入研究和欣赏。

《答鉴泉乱后归鉴园》不仅展示了郑孝胥作为诗人的艺术才能,也反映了那个动荡时代的社会风貌和个人命运。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的发展脉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