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三日昧爽作以下己未

楼头熄灯夜微明,回首仓皇意自惊。
志气太强翻一折,奔波苦学竟何成。
早令从我寻文字,或幸延年换性情。
今日馀哀兼痛悔,弥天踪戢恨难平。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正月三日昧爽作以下己未》是诗人郑孝胥创作的一首诗。这首诗不仅展现了诗人的个人情感,也反映了他那个时代的社会背景和历史情境。下面将从几个方面介绍这首诗:

  1. 诗歌原文
  • 首句:“楼头熄灯夜微明”描述了夜晚的景象,楼头的灯光熄灭,夜色渐浓。
  • 次句:“回首仓皇意自惊”,表达了诗人因某种突发情况而感到震惊和不安。
  • 三、四句:“志气太强翻一折,奔波苦学竟何成”反映了诗人对自己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感。
  • 五、六句:“早令从我寻文字,或幸延年换性情。”则表达了诗人对文学和学问的追求以及对人生境遇的感慨。
  • 末句:“今日余哀兼痛悔,弥天緃戢恨难平。”揭示了诗人内心的痛苦和无奈,以及他对过去行为的深深悔恨。
  1. 作者介绍
  • 生平简介:郑孝胥是近现代诗人,字太夷,号苏戡,福建闽侯人。他的诗作多反映个人的情感经历和社会变迁,其作品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 成就及影响:郑孝胥曾历任日本各地领事、总领事,并在湖南布政使等职,有《海藏楼诗》传世。其诗风独特,既有深沉的情感表达,也有对时代风云的深刻洞察。
  1. 创作背景
  • 社会环境:郑孝胥生活在一个动荡的时代,中日甲午战争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面临内忧外患。在这样的背景下,诗人的内心充满了矛盾和挣扎。
  • 个人遭遇:郑孝胥的人生经历也极具传奇色彩,他曾在日本担任外交官,面对复杂的国际关系和国内的政治斗争,其心境和感受自然流露于诗中。
  1. 艺术特色
  • 语言风格:郑孝胥的诗语言精炼、含蓄,善于用比喻和象征,将深刻的思想感情融入简洁的文字中,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思考的空间。
  • 情感表达: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个人情感的抒发,郑孝胥展现了自己对生活的感悟和对未来的展望,体现了诗人深邃的情感世界。
  1. 文化意义
  • 文学价值:郑孝胥的诗作为研究清末民初文人的心态和社会生活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其作品中蕴含的历史信息对理解那一时期的社会风貌具有重要意义。
  • 历史见证:通过诗歌这一独特的形式,郑孝胥记录了时代的变迁和个人的心路历程,成为了历史的见证者。

在了解以上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关于《正月三日昧爽作以下己未》的一些附加知识:

  • 郑孝胥的作品不仅仅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反映了他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对传统价值观的反思。
  • 在阅读郑孝胥的诗歌时,可以尝试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来理解其深层的含义,这不仅能够增加阅读的乐趣,同时也能加深对历史的认识。
  • 对于有兴趣深入了解中国文化和历史的读者来说,研读郑孝胥的诗作不仅能领略到古典诗词的魅力,还能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正月三日昧爽作以下己未》不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感的诗篇,更是一幅描绘清末民初社会风情的画卷。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可以更深入地了解郑孝胥的生活经历及其时代背景,进而感受到那个时代的人文精神和历史变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