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趍正见江流尽,北顾胶湾玉半环。
欲向蓬莱寻左股,却临渤澥照衰颜。
禁方谁信老不死,乐府空歌往复还。
来日抱书依草莽,埋头试养气如山。
四月十一日唐山丸舟中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四月十一日唐山丸舟中》是清末诗人郑孝胥所作。这首诗以其深邃的情感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展现了作者在异国他乡的孤独与思乡之情。
郑孝胥,字太夷,号苏戡,福建闽侯(今福州)人,生于1860年5月2日,卒于1938年。作为晚清至民国时期的文人,郑孝胥的生活经历颇为丰富。他早年曾中举人,后历任日本各地领事、总领事,并最终升至湖南布政使等高位。他的诗歌创作,特别是对海外生活的独特感悟,使他成为近代中国文学史上不可忽视的重要人物。
《四月十一日唐山丸舟中》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与作者在日本的经历密切相关。诗中的“东趍”指的是向东眺望的场景,而“北顾”则表达了作者面对北方时的心情和景象。诗中的“胶湾玉半环”描绘了日本海边美丽的景象,而“欲向蓬莱寻左股,却临渤澥照衰颜”则反映了诗人内心的挣扎与无奈,他试图寻找精神上的寄托,却只能面对现实的残酷。
诗的内容深刻反映了郑孝胥对故国和文化的深厚感情。他在诗中多次提及“蓬莱”和“渤澥”,这些词汇不仅指代了中国的神话传说之地,也暗喻了自己身处异地的孤独和无助。同时,“禁方谁信老不死,乐府空歌往复还”两句,揭示了他对传统文化中长生不老观念的怀疑和对现实生活的无奈。最后,“来日抱书依草莽,埋头试养气如山”表达了他虽身处逆境,但依然保持着坚韧不拔的精神风貌。
《四月十一日唐山丸舟中》不仅是郑孝胥诗歌创作的代表作之一,也是研究近代中国知识分子海外生活的重要文本。通过对这首诗及其背后故事的了解,人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郑孝胥的生平与思想,以及他在特定历史时期所经历的文化冲突和个人挣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