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韬庵元旦韵

蟪蛄未可言时命,那识人间秋与春。
不惮冰霜成苦节,依然日月见常新。
行歌莫复悲从径,著论犹思效《过秦》。
海内名流凭屈指,却嗟行在盛诗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和韬庵元旦韵》是由近现代诗人郑孝胥创作的一首诗歌。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内容以及艺术特色都反映了郑孝胥的诗歌风格和个人情感。具体介绍如下:

  1. 作者介绍
  • 基本信息:郑孝胥(1860-1938),字太夷,号苏戡,福建闽侯人。他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政治人物和文化名人,历任日本各地领事、总领事等职,最终官至湖南布政使。郑孝胥不仅在外交领域表现出色,其文学成就也颇为显著,著有《海藏楼诗》。
  • 诗歌创作:郑孝胥的诗歌作品数量颇丰,其中《和韬庵元旦韵》是他在20世纪初所作之一,显示了其深厚的文学素养和独特的艺术表达。
  1. 诗歌原文
  • 诗句解析:首句“蟪蛄未可言时命,那识人间秋与春。”描绘了一种对时光流转、季节更替的感慨。通过蟪蛄这种小昆虫无法感知四季变化的情景,隐喻了人们对于世间变迁的无知或无力。次句“不惮冰霜成苦节,依然日月见常新”则表达了诗人面对艰难环境的坚韧与乐观。这句中“不惮”意味着不畏艰难,而“苦节”则形容在逆境中坚守原则。最后两句“行歌莫复悲从径,著论犹思效过秦”则是对生活态度的一种反思和劝诫,希望人们在面对人生道路时能够保持乐观,同时追求卓越。
  1. 诗歌赏析
  • 情感表达:郑孝胥在这首诗中表达了一种超越时空的情感,通过对自然现象的描述引发对生命意义的思考。他的诗歌往往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人文关怀,反映了他对国家命运和社会现实的关注。
  • 艺术特色:郑孝胥的诗歌语言精炼,意境深远,善于运用象征和比喻,使得诗歌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他的作品在形式上既有传统诗词的严谨,又不乏新颖的创新,展现了他作为诗人的艺术才华和创造力。

《和韬庵元旦韵》不仅是郑孝胥个人诗歌创作中的一个亮点,也是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一部文学作品。它不仅记录了一个时代的声音,更是郑孝胥个人精神风貌和文化追求的体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