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日文教部登高

雪后重阳夕照明,高台纵目俯神京。
平原已觉山川伏,投老翻教岁月轻。
燕市再游非浪语,异乡久客独关情。
西南豪杰休相厄,会遣遗民见后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九日文教部登高》是郑孝胥创作的一首诗。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反映了诗人在特定时期的情感状态和时代背景下的文学追求。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及其作者的背景:

  1. 作者简介:郑孝胥(1860-1938),字太夷,号苏戡,福建闽侯人。作为一位清朝末期至民国初年的文人,他在政治和文学上均有着不凡的成就和影响。郑孝胥曾历任日本各地领事、总领事,并最终升至湖南布政使等高位。他的诗歌作品,如《海藏楼诗》,显示了他在诗歌创作方面的才能与成就。

  2. 诗歌原文及翻译:《九日文教部登高》这首诗的原文如下:“雪后重阳夕照明,高台纵目俯神京。平原已觉山川伏,投老翻教岁月轻。”此诗通过诗人的视角展示了重阳节时的景色变化,从雪后的明亮到秋末的山河景色,再到岁月在老去中的轻抚,反映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受与感慨。

  3. 诗歌赏析:王昌龄的《九日登高》虽然也是一首描写重阳节登高的古诗,但与《九日文教部登高》相比,其风格和内容有所不同。《九日登高》更多地聚焦于节日习俗和边塞风情,展现了诗人对于重阳节登高这一传统风俗的深刻理解和情感寄托。而郑孝胥的作品则更注重个人情感的抒发和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展现了一种更为个人化的艺术追求。

通过对《九日文教部登高》这首诗及其作者郑孝胥的深入分析,可以发现,无论是在艺术成就还是在思想内涵上,郑孝胥都表现出了非凡的艺术才华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这首诗不仅体现了诗人独特的审美观和生活态度,也反映了当时社会文化的一个侧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