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吐气似长虹,情感中年入苦空。
莫为张罗更惆怅,惊鸿回首是冥鸿。
周立之目送归鸿图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周立之目送归鸿图”是清代诗人郑孝胥的一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于人生境遇的一种深刻感悟和哲理思考。郑孝胥,作为晚清时期的文人,其作品常带有浓厚的时代色彩和个人情感,在文学艺术上具有独特的风格。
从诗歌原文来看,诗的开篇“当时吐气似长虹”,形象地描绘了诗人当时的精神状态,仿佛有一股磅礴的力量在胸中喷薄而出,如同长虹般直挂云际。紧接着,“情感中年入苦空”一句,反映了诗人对人生经历的一种深刻体悟——到了中年,生活往往充满了苦涩和空虚。这种情感上的挣扎与痛苦,使得诗人不禁陷入沉思:“莫为张罗更惆怅”。这里的“张罗”,原意指繁忙的筹划和忙碌的生活,但在这里似乎隐喻着诗人对于人生意义的追问和迷茫。
进一步,“惊鸿回首是冥鸿”这句诗,通过“惊鸿”和“冥鸿”这两个意象,传达了一种超越现实、超然物外的精神境界。惊鸿通常用来形容迅速飞过的雁群,而冥鸿则是传说中的神鸟,象征着高洁和超脱。诗人在这里表达的是一种向往超然物外的情怀,同时也暗合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逍遥自在”的人生态度。
从诗歌的深层内涵来看,郑孝胥的这首诗不仅仅是对个人情感的描述,更是一种对生命本质的哲学探索。通过“当时吐气似长虹”、“情感中年入苦空”、“莫为张罗更惆怅”、“惊鸿回首是冥鸿”等句子的反复咏叹,诗人展现了他对生活困境的深刻理解,以及对理想生活状态的追求。这种对人生境遇的感慨和哲思,体现了晚清时期文人面对社会变迁和个人命运时的复杂情绪和深沉思索。
郑孝胥的《周立之目送归鸿图》不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感的作品,更是一首蕴含深刻哲理的文学作品。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不仅可以领略到郑孝胥的文学才华,更能深入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命观、人生观和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