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腕高松氏,歌者良纷纷。
四坐且勿喧,听代保郎言。
保郎家江户,事在明治前。
少小无所知,但念知己恩。
藩法时方酷,义父抱深冤。
狱急待自杀,营救穷百端。
俱死犹不解,智竭惟有身。
探怀出白刃,霜光蚀我魂。
低回语左臂,全归愧难全。
断者不复续,今日与汝分。
欲下齿牙断,神鬼啼右边。
谁知父母躯,彼此乃相残。
一挥何时落,昏绝耳不闻。
俄然视白日,岂意犹生存。
收我刀如风,涤我血翻盆。
修书仍函腕,驰献辞悲酸。
义父幸得白,残躯越中年。
支体已不痛,沈痛在心肝。
卖药溷市人,忏悔向世尊。
众生有疾苦,莫似我艰辛。
大清黎公来,遗我以古文。
李公尤慷慨,陈义高青天。
保郎身见在,保郎名已传。
会有义士知,热泪坠衣巾。
人生历情劫,忧患深相缠。
本心要不昧,君子或见怜。
保郎骨可朽,义士泪不干。
高松保郎诗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高松保郎诗》是郑孝胥在清末近现代初创作的一首诗歌,这首诗作以其深刻的情感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下面将详细介绍该诗歌的内容、背景以及其在文学史上的意义:
- 创作时间与背景
- 创作年代:郑孝胥的《高松保郎诗》创作于清朝末年和民国初年(即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具体时间为明治前(即1868年以前,包括江户时代末期)。
- 历史背景:这一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充满变革和冲突的时期。从清朝到日本的明治维新,再到后来的抗日战争,社会动荡不安,政治局势多变。这一时期的中国知识分子面临着巨大的生存挑战和思想困惑,他们的文学作品往往反映了时代的变迁和个人的心声。
- 作品内容解读
- 主题:《高松保郎诗》主要讲述了主人公保郎在经历重重困难后的内心世界。通过他的经历,诗歌表达了对正义的追求、对友情的珍视以及对个人命运的感慨。
- 人物描写:诗中的保郎是一个深受封建制度束缚的人,他经历了家族的悲剧和国家的混乱,最终在绝望中选择了自我牺牲。这种描写展现了人物内心的复杂性和矛盾性,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
- 情感表达:诗歌中充满了悲壮和哀怨的情感,如“断腕高松氏,歌者良纷纷”表达了主人公在困境中仍然坚持歌唱的情景;“收我刀如风,涤我血翻盆”则形象地描绘了保郎被救后的痛苦和释然。
- 艺术手法:郑孝胥在这首诗中巧妙地运用了象征和暗示的手法,如用“白刃”象征死亡,用“神鬼啼右边”暗示了主人公内心的痛苦和不安。同时,诗歌的语言简练而富有力量,字里行间流露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审美情趣。
- 文学价值与影响
- 文化价值:《高松保郎诗》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本记录了那个时代的历史书。通过对这首诗的研究,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当时的社会环境和人们的生活状态,从而更好地把握中国近代史的发展脉络。
- 艺术成就:郑孝胥在这首诗中展现了卓越的艺术才华,他的诗歌语言优美,情感真挚,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特别是他对人物心理的细腻刻画和对环境的生动描绘,使其成为后世诗人学习和借鉴的典范。
- 社会反响:郑孝胥的这部作品在当时引起了极大的关注和讨论。许多读者和学者都对这首诗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评论,认为它不仅是中国现代诗歌的里程碑,也是研究中国近代历史的重要文献之一。
《高松保郎诗》作为郑孝胥的代表作品,不仅展示了作者深厚的文学素养和独特的艺术风格,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复杂状况和人们的精神状态。这首诗不仅是中国近现代文学宝库中的瑰宝,也是研究中国近现代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资料。对于喜爱古典文学和现代诗歌的读者来说,了解这首作品无疑能增加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