亡国大夫诚可耻,避居海滨幸逃死。
本心未死有鬼神,纵抱遗经亦妄耳。
少年各欲立奇节,老大落魄乃至此。
苟活仍遭举世非,杜门犹被千夫指。
君诗博引到古人,身世略同定谁比。
彦回名德既不昌,何用长生贪久视。
幼安元亮或庶几,风雨鸡鸣见君子。
答左笏卿并示介庵
介绍
《答左笏卿并示介庵》是近现代诗人郑孝胥创作的一首诗。这首诗不仅是郑孝胥文学创作中的代表作之一,也是研究清末民初历史变迁与个人心路历程的重要文献。
郑孝胥的这首诗充分展示了他在面对亡国之痛时的心路历程和对生死、荣辱的深刻思考,通过其文字,读者能够体会到一个时代巨变中个体的命运沉浮。诗中流露出的不仅是个人情感的波动,更折射出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精神困境与追求。
诗歌开篇便点明作者对于身为亡国之臣的羞愧感。他表达了自己作为流亡海外的大夫,虽幸逃一死,但内心的自责和羞耻之情却难以平息。这种心理的矛盾体现了诗人在国家危难时刻所承受的精神压力与道德挣扎。
诗人进一步表达了自己对过往壮志未酬的悔恨和失落。他提到“少年各欲立奇节”,这反映出诗人年轻时怀揣着远大理想,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国家争光,然而现实却是“老大落魄乃至此”,这种转变让他感到极度的挫败和无奈。
诗人还提到了苟活于世仍不免遭遇世人非议的情况。这种被世人误解甚至指责的境遇,让诗人深感痛苦,同时也激发了他对人生意义的进一步追问。
在诗中,诗人通过对古人事迹的引用来抒发自己的看法,认为即便是才华横溢如彦回,也未能享有名望和尊重,这与诗人自身的经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对比不仅体现了诗人对个人命运的感慨,也反映了他对当时社会状况的不满和批评。
诗人用一种超脱的态度来回应外界的批评和非议。他认为,如果一味地追求长生不老,贪图世俗的赞誉,那只是一种妄自菲薄的行为。这样的表达透露出诗人在历经世事沧桑后,对生命意义的重新理解和追求。
郑孝胥的《答左笏卿并示介庵》不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感的诗歌,更是一篇充满哲理的散文,它通过对个人经历的叙述,折射出了那个动荡年代的历史背景和个体在其中的生存状态。这首诗不仅展现了诗人对国家和民族的深切关怀,也反映了他对个人价值和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