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景林讨冯玉祥战于杨村大破之

世固无忠臣,孝子亦难得。
孝行天所佑,神鬼助破敌。
天津四战地,无险焉可扼?
置阵当通衢,雷部隋指击。
贼来碎于此,骈死若山积。
元戎整以暇,将士自尽力。
逆竖贯满盈,天道所必殛。
号为名教战,论者犹叹惜。
一朝收京师,何人能草檄?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李景林讨冯玉祥战于杨村大破之》是一首由近现代诗人郑孝胥创作的古诗。这首诗通过描绘历史事件,传达了作者对忠臣与孝子精神的推崇和对战争中牺牲将士们的敬意。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作者简介
  • 郑孝胥:郑孝胥(1860-1938)是福建闽侯人,光绪八年(1882)举人。历任日本各地领事、总领事等职,并在湖南布政使等地方政治职位中有所建树。他的诗作《海藏楼诗》展现了他对传统文化的深厚感情以及对社会现状的关注。
  1. 诗歌原文
  • 世固无忠臣,孝子亦难得。:此诗句表达了作者对于忠臣的稀有性和孝子的难得之处的深刻感慨。忠臣因其忠诚不渝的品质被视为高尚的象征,而孝子则是家庭伦理的核心,其行为常常被赋予深厚的道德评价。
  • 孝行天所佑,神鬼助破敌。:此句反映了作者认为孝顺的行为会受到天意的庇佑,并能得到鬼神的帮助,从而在战争中取得胜利。这既体现了作者对孝道的重视,也暗示了战争胜利往往与个人的德行密不可分。
  • 天津四战地,无险焉可扼?:此句指出在天津这样的战略要地,没有天然的险阻可以阻挡敌人。这表明在战争中,地理条件虽然重要,但更关键的是将领的谋略和士兵的战斗力。
  1. 主题分析
  • 忠孝观念的体现:《李景林讨冯玉祥战于杨村大破之》中的忠孝观念是对传统美德的弘扬,同时也是对抗外来侵略的一种心理依托和道德支撑。
  • 战争与人性的探讨:诗中通过对战争场景的描述,间接反映了人的生存境遇与战争对人性的考验。同时,通过对比忠臣和孝子的形象,诗人也在反思战争背后的道德价值和人性的光辉。
  • 历史的反思: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再现,诗人不仅仅是为了表达个人的情感,更是在进行一种历史的回顾和反思,探讨过去的行为对当下社会的意义。

《李景林讨冯玉祥战于杨村大破之》不仅是一首诗歌,更是一段历史记忆的缩影。它以简洁的语言和深刻的内涵,让读者能够感受到那个时代的风貌和人们的信仰与追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