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会盂兰簇一场,南坛跽拜去来忙。
殽堆珍错罗山海,饭贮筐笼罄稻粱。
无主不知谁子姓,有魂何处觅家乡?
年年此夕中元节,宣赦门开礼法王。
堑垣普施南坛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堑垣普施南坛·胜会盂兰簇一场》是一首描绘传统节日盂兰盆节(或称中元、鬼节)的古诗。该诗由清代诗人郑用锡创作,展现了盂兰盆节期间祭祀亡灵和祈求平安的传统风俗。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作者简介:郑用锡,清代诗人,其生平与创作活动不详。但根据其诗歌内容来看,他可能生活在较为传统的文化氛围中,对传统文化有着深厚的感情。
诗意解析:《堑垣普施南坛·胜会盂兰簇一场》这首诗通过对盂兰盆节祭祀活动的生动描绘,展示了古人对死亡与超自然力量的态度。诗中的“胜会盂兰簇一场”表达了节日的盛大与热闹,而“南坛跽拜去来忙”则描绘了人们在祭祀时的虔诚与忙碌。通过“殽堆珍错罗山海,饭贮筐笼罄稻粱”等句,诗人展现了节日中丰富的食物与供品,以及人们对亡者的深深哀思。最后两句“无主不知谁子姓,有魂何处觅家乡?”更是表达了对生死界限的模糊认识以及对亡魂归依的迷茫。
艺术特色:《堑垣普施南坛·胜会盂兰簇一场》在艺术上具有一定的创新和独特性。首先,这首诗在题材上选取了一个较为特殊的节日作为描写对象,使得作品具有了较强的时代感和文化内涵。其次,在语言表达上,这首诗采用了较为古朴的语言风格,这种风格既保留了古代文人诗歌的韵味,又体现了一定的口语化特点,使得整首诗读起来更加亲切自然。此外,这首诗还运用了一些象征和暗喻手法,如“殽堆珍错罗山海”中的“山海”象征了丰盛的供品,而“有魂何处觅家乡”则表达了对亡魂归宿的探寻。
《堑垣普施南坛·胜会盂兰簇一场》不仅是一首诗歌作品,更是一次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入挖掘和展示。它通过简洁而富有画面感的语言,成功地传达了盂兰盆节这一传统节日的庄重与深情,同时也反映了古人对于生死、超自然以及家庭伦理的复杂看法。对于喜爱中国古典文学和传统文化的人来说,这首诗无疑提供了宝贵的阅读体验和思考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