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和荫庭二首

老夫归计问耕渔,新筑吟窝徙旧居。
僻地无尘留静境,凌霄有竹爱吾庐。
敢夸门地称通德,尚望儿曹读父书。
我本疏慵忘宦况,为牛为马任呼余。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再和二首》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作品,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官场生活的厌倦。下面将详细探讨这首诗:

  1. 作者简介: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中国北宋时期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以其博学多才和豪放不羁的个性被后人称颂。他在政治生涯中曾经历过多次升迁与贬谪,但始终坚持文学创作和艺术追求。
  2. 诗歌内容:《再和二首》通过描绘竹石和绘画等自然景物,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界的热爱和向往。诗中的“绘画已经是前代,竹石时窥一斑”意味着诗人在对比中看到了过去与现在的变迁,而他对自然之美的欣赏并未因时代的更迭而有丝毫减损。
  3. 艺术特色:苏轼的诗作不仅语言清新脱俗,而且情感真挚,富有哲理性。在这首诗中,他巧妙地运用了对比手法,通过竹石的坚韧与绘画的色彩,反映出自己对理想生活的追求与现实的无奈。《再和二首》不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感的诗篇,也是对那个时代文化氛围的一种反映。
  4. 历史背景:苏轼的一生充满波折,从进士及第到被卷入政治斗争,再到晚年的政治失意,他的诗歌创作往往带有一种深沉的历史感和人生感慨。因此,他在《再和二首》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不仅仅是个人的抒怀,更是对当时社会状况的一种深刻反思。
  5. 文化价值:苏轼的诗歌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作品展现了宋代文人的风采,同时也反映了宋代社会的某些特点和文化氛围。通过对《再和二首》的赏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宋代文学的魅力以及苏轼作为文学巨匠的艺术成就。

《再和二首》作为苏轼的代表作品之一,不仅是其个人艺术成就的象征,也是宋代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这首诗,可以领略到苏轼深邃的思想和卓越的艺术才华,以及宋代文化的丰富多彩。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