寸魂尺魄竟丛丛,普施彭殇一例同。
知否草元亭下路,童乌今日哭秋风。
童子普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童子普》是郑用锡创作的一首诗。下面是对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作者简介:郑用锡,字在中,号祉亭。少时遵循父训,以力行为本,道光三年举进士,后家居读书为乐。他的作品展现了清代诗歌的风貌,尤其以清丽工整见长。《童子普》便是其代表作之一。
诗词原文与注释:《童子普》原文如下:“寸魂尺魄竟丛丛,普施彭殇一例同。知否草元亭下路,童乌今日哭秋风。”诗中的“寸魂尺魄”形容生命的短暂和无常,而“彭殇”则是指长寿与短命相对应,表达了对生命不同命运的感慨。同时,“知否草元亭下路”和“童乌今日哭秋风”两句,分别描绘了作者行走于草元亭下的场景以及孩童们哭泣秋风吹拂的景象。
作品赏析与评析:这首诗通过对自然界的观察引发思考,传达了人生无常、生死平等的哲学思想。同时,诗人运用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语言,使得整首诗充满了哲理性和艺术性。通过解读诗句,可以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及其背后的文化内涵。
创作背景与历史意义:《童子普》的创作时期是在郑用锡的青少年时期,当时他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并通过诗歌来表达自己对于社会、人生和自然的认知。诗中所蕴含的哲理和情感,反映了清代文人对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以及对个人命运与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
文学价值与影响:这首诗以其深刻的思想性和精湛的艺术技巧,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占有重要地位。通过对郑用锡及《童子普》的研究,不仅能更深入地理解清代诗歌的风格和特点,还可以从中汲取对于生命、自然和社会的深刻见解。
《童子普》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它还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和文化价值。通过对这首诗的了解与研究,可以更好地认识中国古典文学的独特魅力和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