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次芜湖谒灵泽孙夫人祠

鲛室龙宫葬玉凫,汉家王气日西徂。
峡云直去犹通蜀,江水横流不向吴。
精卫何年填巨壑,湘灵终古怨苍梧。
永安宫在蚕丛外,万里关山得到无。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差次芜湖谒灵泽孙夫人祠》是清代诗人刘鸿翱创作的七言律诗。这首诗不仅在艺术上达到了很高的水平,而且在历史文化背景和作者生平上也有着丰富的内涵。以下将详细介绍:

  1. 诗歌原文
    鲛室龙宫葬玉凫,汉家王气日西徂。
    峡云直去犹通蜀,江水横流不向吴。
    精卫何年填巨壑,湘灵终古怨苍梧。
    永安宫在蚕丛外,万里关山得到无。

  2. 诗歌内容分析

  • 主题与情感:《差次芜湖谒灵泽孙夫人祠》以咏叹自然景观为主,同时融入了对历史英雄和文化遗迹的怀念之情。诗中通过对“玉凫葬处”的描述,表达了对古代英雄事迹的回忆与敬仰,以及对于历史的深深感慨。
  • 地理与历史背景:诗中的“峡云直去犹通蜀,江水横流不向吴”描绘了芜湖周边的自然地理环境,同时也隐含了长江的流向及其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如三国时期的战略要地。通过这样的描写,作者巧妙地将个人的情感与国家的历史紧密结合起来。
  • 文化象征意义:诗中的“永安宫”被提及,可能指的是古代某个重要的皇家建筑或宗教场所。这种提及不仅是对过去文化的纪念,也是对于某种精神追求或宗教信仰的表达。
  • 艺术手法:刘鸿翱在创作《差次芜湖谒灵泽孙夫人祠》时,运用了典型的古诗形式,即七言律诗。这种形式在唐代已达到巅峰,而到了清代仍有广泛的传承和应用。刘鸿翱通过严谨的结构布局、平仄的严格把控,展现了其扎实的诗歌基础和高超的艺术技巧。
  1. 作者介绍
  • 刘鸿翱,字次白,清代山东潍县人。他于嘉庆十四年进士及第,官至福建巡抚。在清朝晚期的政治舞台上,刘鸿翱以严御海防、组织民团抗击英军而闻名。他的这些行为体现了一种强烈的爱国情怀和责任感。

《差次芜湖谒灵泽孙夫人祠》不仅是一首具有高度艺术价值的古典诗歌,更是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它反映了诗人深厚的文化底蕴、敏锐的时代意识以及对历史的深刻理解。对于现代人而言,学习并理解这样一首诗歌,不仅能增加文学修养,还能从中汲取到关于勇气、责任和爱国精神的智慧和力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