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化郁奇气,万珍生奥区。
不图骇闻见,更在竹与鱼。
缅彼圆通士,面皱而心虚。
下有方肠侣,寸寸腹中书。
葛陂幻颜色,玉水相呴濡。
此间多妙术,或是仙子居。
海上异名录,言者人人殊。
既为我所欲,何可一日无。
二物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二物吟”是一首由清代郑如恭创作的诗,该作品以竹与鱼为咏物对象,展现了诗人对于自然界奇珍异品的观察和思考。下面将详细解析这首诗的内容、主题以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作者简介:《二物吟》的作者是清朝的郑如恭,他在诗学上有所建树,并且受到了前人的学术影响,例如他的古文受到欧阳修的影响,在经学方面也有一定的造诣。
诗作内容:《二物吟》以竹与鱼为主题,通过对比这两种自然界中常见的物品,表达了对大自然神奇造化的感慨以及对自然界中珍稀生物的特殊情感。诗中描述了竹的坚韧与虚心,鱼的灵动与活泼,同时反映了诗人对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的追求和向往。
诗歌主题:郑如恭在其诗作中经常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人应当顺应自然,保持内心的平和与虚怀若谷。《二物吟》中的竹与鱼,既是自然界中的两种常见元素,也象征着人的品德与行为。诗中的竹象征坚韧不拔,而鱼则象征灵活敏捷,两者的结合表达了诗人对于理想人格的向往。
文学价值:作为清代的诗作,《二物吟》不仅在艺术表现上具有一定的成就,而且其深刻的思想内涵使其成为研究清代文人思想和生活态度的重要文献。此外,该作品在台湾的文学历史中占有一席之地,体现了地方文化的特色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文化意义:《二物吟》不仅是郑如恭个人创作能力的体现,更是清代文人精神风貌的一种反映,它展示了文人如何通过咏物来表达对社会现象的思考以及对自然世界的感悟。
郑如恭的《二物吟》是一首充满哲理和美感的作品。通过对竹与鱼这两种自然物的描写,诗人不仅赞颂了自然界的神奇与美妙,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人生和社会的看法。这首诗在文学史上占据了一定的地位,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