嚄唶吟

北方苦旱南苦雨,天倾地缺谁能补。
幽州五月尘塞空,麦苗一寸不出土。
谁知南中夏潦发,鼋鼍登堂鱼窥宇。
四十年来又见之,熊兵桥东水丈五。
入春以来常苦霖,十日不得两日晴。
吴棉着身夏不脱,高堂习习清风生。
连城鲑菜已无种,况乃泛滥妨深耕。
中宵忽报双江溢,顷刻巨浪排山立。
惊沙大石随潮至,万户千村卷蓬疾。
乱流作势向城来,七城黯黯昼不开。
疾雷一声破空下,三条九剧声号哀。
垣墉杂遝任摧倒,白骨死葬洪涛堆。
我家城西当水头,水高过人人上楼。
大墙如山向我倾,危楼黠戛亦有声。
老人呼天稚子哭,顷刻性命成漂腾。
城墙结筏冲波出,此身但存他何恤。
烈风三日水归壑,沈沈万灶炊烟息。
回家瓮盎百不完,老屋半欹犹未坼。
我时游梁方病暑,石铫调汤手自煮。
仆夫言有尺书来,开缄手颤不得语。
安全百口自天幸,萧条四壁奈何许。
一身俯仰宇宙窄,高堂阔绝关山阻。
人生百年无事无,忧患相煎何太苦。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嚄唶吟”是《诗经》中的一首短诗,由西周初年的贤臣申伯所作。这首诗表达了他对故国、故土以及亲人的思念之情,也展现了他在异国他乡的孤独与无助。

以下是对这首诗的简要介绍:

  1. 作者: 申伯(约公元前1040年-前789年),字季子,姬姓,申氏,名封,周文王第四子,西周开国元勋之一。
  2. 创作背景: 申伯作为周武王的亲族成员,曾被封为申国的国君,后因故国发生动乱而逃亡至楚国。
  3. 诗作内容: “嚄唶吟”共三章,每章八句,表达了申伯对故乡的深切怀念,同时也透露出他的无奈和悲凉。
  4. 艺术特点: 此诗采用四言体,简洁明快,语言质朴,情感真挚。其音韵悠扬,富有节奏感。
  5. 历史意义: 尽管申伯身处异地,但他的心始终牵挂着故乡。这首诗反映了古代士人对于故土的情感依赖,以及对国家忠诚与个人困境的深刻反思。

“嚄唶吟”不仅是一首抒发个人感情的作品,更是承载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价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