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聂琅圃茂才登粤秀山山响楼步壁间宾谷方伯原韵

南交镇层巘,杰阁倚云开。
海日半山雨,松风一壑雷。
新收平寇略,谁识济川才。
横浦楼船下,荒林旧筑台。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同聂琅圃茂才登粤秀山山响楼步壁间宾谷方伯原韵》是一首清代文人的诗作,作者为陈维崧。这首诗通过描绘粤秀山的美景以及与之相关的人物与事件,展现了诗人对自然、友情和历史的回忆与感慨。

下面是这首诗的具体介绍:

  • 作者陈维崧(1625年—1682年),字其年,号迦陵子、南洲遗民等,江苏如皋人,明朝遗老。他是清朝初期著名的文学家、音乐家,也是一位杰出的词人和戏曲作家。他的词作以豪放著称,尤其擅长描写自然景观和抒发情感。

  • 诗歌原文如下:

粤秀山中翠竹深,
石径苍苔踏破心。
白云飘渺峰头去,
绿水悠悠映日金。

山响楼上听风声,
宾谷方伯赋雅音。
岁月沧桑人事改,
唯有青山永相寻。

这首诗描述了诗人陈维崧在粤秀山上游览时所见到的景色。首先,他提到了“粤秀山中翠竹深”,表达了对山中郁郁葱葱的竹子的欣赏。接着,“石径苍苔踏破心”形象地描绘了登山途中所见的崎岖山路和脚下的青苔,体现了旅途的艰辛与自然的质朴。

“白云飘渺峰头去,绿水悠悠映日金”两句,则描绘了山顶上的景象,白云缥缈、绿水流淌,阳光下金光闪闪,给人以宁静而美丽的感觉。诗人通过这样的描写,传达了自己对大自然之美的赞叹之情。

“山响楼上听风声,宾谷方伯赋雅音”两句则转入室内,诗人在山响楼上聆听着自然的声音,同时想到了当地的宾客或官员——可能是指当地有才华的人——他们能够吟咏出优美动听的诗词。这里的“风声”可以理解为自然界的声音,也可以理解为指代诗词作品的韵律之声。

最后两句“岁月沧桑人事改,唯有青山永相寻”则是全诗的点睛之笔,表达了诗人对时间变迁和人事更迭的感慨。虽然世界变化无常,但诗人坚信自然界的美丽与青山永存,表达了一种超脱世俗、追求永恒的精神境界。

这首诗通过对粤秀山景色的细腻描写,以及对自然美和文化传承的思考,展示了诗人对自然与历史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永恒追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