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题妙峰庵石壁

一杖曾携到酒泉,近来偏只伴枯禅。
明朝准向兰陵去,花雾蒙蒙稳醉眠。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戏题妙峰庵石壁”是清朝诗人樊太复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樊太复在这首诗中通过描绘寺庙的宁静与幽深,表达了自己对自然和超然物外的向往之情。以下是关于这首诗的介绍:

  1. 作者介绍
  • 樊太复:字初阳,号云林,无锡人。樊太复是清代的一位著名诗人,其作品多以描写自然景观和表达个人情感为主,具有浓厚的文人气息。
  1. 诗歌原文
  • 一杖曾携到酒泉,近来偏只伴枯禅。
  • 明朝准向兰陵去,花雾濛濛稳醉眠。
  1. 诗歌内容解读
  • 描绘寺庙环境:“一杖曾携到酒泉”,这里的“酒泉”可能是指某个著名的酒泉,也可能指代一个地名或者某种象征意义。樊太复通过这句话描绘了他对这个地方的熟悉感,仿佛曾经多次携带酒具前来饮酒。
  • 表达生活态度:“近来偏只伴枯禅”,这里的“枯禅”意味着一种超然的生活态度或修行方式。樊太复似乎在表达他更倾向于过一种清贫而简朴的生活,远离世俗喧嚣。
  • 对未来的期待:“明朝准向兰陵去”,这句中的“兰陵”可能是一个地名,也可能是一个比喻,代表了诗人向往的地方。诗人在这里表达了对未来旅行的期待,以及对于美好生活的渴望。
  • 描绘自然景色:“花雾濛濛稳醉眠”,这里的“花雾”形容了寺庙周围美丽的自然景色,如同云雾缭绕的花海一样迷人。诗人在描绘这幅画面的同时,也表达了自己沉醉于其中,难以自拔的情感。
  1. 诗歌的艺术特色
  • 意象鲜明:樊太复在这首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如“酒泉”、“枯禅”、“花雾”等,这些意象生动形象,具有很强的表现力。
  • 情感真挚:樊太复的情感表达真挚而深沉,无论是对生活的思考还是对自然的描绘,都充满了深情。
  • 语言精炼:樊太复的语言简洁而有力,每一个字都经过精心挑选,使得整首诗不仅意境深远,而且读来朗朗上口。

《戏题妙峰庵石壁》是樊太复的一首七言律诗,通过对寺庙环境的描写以及内心感受的抒发,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以及对简朴生活的向往。这首诗不仅是樊太复个人情感的真实写照,也是中国古代诗歌艺术的一个缩影,反映了古人对于自然和心灵的深刻感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