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新野城

登陴南纵目,雉堞瞰龙沟。
夕照千村暮,阴风万木秋。
地通淮水曲,天入楚江头。
莫道无烽火,兵戈尚未休。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登新野城》是清代文学家郑大谟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深切思念和对国家安危的忧虑。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作者介绍
  • 郑大谟:字孝显,号青墅,侯官人。清代福建侯官(今福州市南郊盖山乡高湖村)人,曾住朱紫坊。其为林则徐的岳父。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进士,为泌阳县令。他以其出色的政治才能和深厚的文学素养受到后世的赞誉。
  1. 诗歌原文
  • 清•郑大谟 登陴南纵目,雉堞瞰龙沟。
  • 夕照千村暮,阴风万木秋。
  • 地通淮水曲,天入楚江头。
  • 莫道无烽火,兵戈尚未休。
  1. 诗歌内容解析
  • 登陴南纵目:诗人站在高处俯瞰,向南眺望,表现出一种豪迈与远大的胸怀。
  • 雉堞瞰龙沟:描述了城墙上垛口的构造,以及通过垛口可以俯视到的河流,体现了对家乡地理环境的熟悉和怀念。
  • 夕照千村暮:夕阳西下,映照在千家万户,描绘出一幅宁静而又温馨的乡村晚景。
  • 阴风万木秋:秋风瑟瑟吹过,万木萧疏,给人一种凄凉之感,也反映了季节更迭的自然规律。
  • 地通淮水曲、天入楚江头:诗人用“曲”、“头”这两个词形容淮水和楚江的地理位置,展现出自然景观的独特魅力。
  • 莫道无烽火,兵戈尚未休:虽然战事平息,但烽火未灭,战争并未完全结束,这反映出诗人对国家局势的忧虑和担忧。

《登新野城》不仅是一首描写自然风光和乡村生活的美丽诗歌,更是一首充满情感和哲理的作品。它不仅展现了诗人对家乡的深厚感情,也反映了他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注。这首诗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使其成为了中国古典诗歌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