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上客不发,迟君七日思。
愁中况有别,春后欲无诗。
水鸟归前渡,渔烟带废祠。
寄怀官阁伴,正及咏潮时。
与王别后晚止小五台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与王别后晚止小五台》是由清代诗人潘曾沂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该诗以细腻的笔触和深沉的情感,描绘了离别后的孤独与哀愁,展现了作者对友人的深切思念和对自然景色的细腻观察。
潘曾沂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是理解其诗歌的重要线索。潘曾沂,字功甫,号小浮山人,江苏吴县人,嘉庆举人,官至内阁中书。他在道光初年辞官归家,此后长斋礼佛,致力于文学创作。他的诗歌多忧时感事,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忧虑以及对个人遭遇的感慨。这种情感的复杂性为他的诗歌增添了深刻的内涵。
从文本分析来看,《与王别后晚止小五台》是一首五言律诗。诗中的每一句都是精心构思、富有韵律的诗句。例如,“江上客不发,迟君七日思。”这两句通过对江上行人的描述,表达了对友人离别后的长时间思念之情。再如,“春后欲无诗。水鸟归前渡,渔烟带废祠。”这几句描绘了春天的景象,以及与友人有关的废弃祠堂和渔船,展现了一幅充满诗意的自然画卷。
这首诗的意象丰富,语言精炼。诗人运用了许多生动的意象,如“水鸟”、“渔烟”等,这些意象不仅增加了诗歌的美感,也深化了诗歌的意境。同时,诗人在诗中巧妙地运用了对比、借景抒情等手法,使得整首诗歌既有外在的自然景观,又有内心的情感波动。这种内外结合的创作手法,使得《与王别后晚止小五台》成为一首既具审美价值又富有哲理意味的作品。
《与王别后晚止小五台》不仅是一首描写离别后孤独与哀愁的诗歌,也是一首充满艺术魅力的作品。通过对其内容的深入分析和对其创作背景的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诗的艺术价值。